规划问道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本期作者:张依玫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活态遗产理论回顾


近年来,“活态遗产”这一概念在遗产保护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遗产保护者对于遗产地非物质层面的传统、习俗、社会机制以及遗产地“人”的讨论也逐渐增多。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活态遗产保护理念体现的是遗产价值认知框架的发展:遗产保护已经从注重客观实体的“以物质为中心(fabric-based approach)”的保护理念,扩展到将不同群体的不同认知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强调社会与文化的意义与遗产价值的阐释,即“以价值为中心(value-based approach)”的保护理念;而“活态遗产”的保护理念,则是在“以价值为中心”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更加强调基于遗产地社区的、自下而上的管理与保护,强调核心社区与遗产地功能的延续性。[1]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图片来源:Gamini Wijesuriya et al, People-centered approaches: Engaging communities and developing capacities for managing heritage


在活态遗产的保护理论方面,较为重要的当属ICCROM开展的一系列项目与发表的文献。2003年ICCROM启动了“活态遗产地(Living Heritage Sites)”项目。Gamini博士作为ICCROM的核心专家,其对于活态遗产的思考以及活态遗产相关项目的实践经验都汇集在了2009出版的《活态遗产保护方法手册(Living Heritage Approach Handbook)》一书中;并且他将 “延续性”视为界定活态遗产的核心,他认为:“仍为社会持续履行着原功能的遗产没有与当今的社会孤立,这种孤立正是由西方管理体系下的‘博物馆化’所造成的。”[2]



案例. 斯里兰卡 康提·佛牙寺——遗产保护的决策权在谁手中?

需要指出的是,Gamini的理论与其在斯里兰卡古城康提的佛牙寺保护实践密不可分。这座寺庙建于公元1595年,以供奉南无释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而闻名,1988年作为康提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8年在猛虎组织的恐怖袭击中被破坏。在整个修缮过程中,以客观物质实体为核心、强调历史信息的保护理念和当地信仰习俗的价值观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而掌握最终决策权的是寺庙的僧侣,他们的要求成为了遗产保护专家必须考量的因素。例如专家所希望的保留袭击的历史痕迹没有实现,寺庙依据僧侣的意愿修复至袭击之前的样子,袭击破坏的痕迹如石构件等则移到了博物馆。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民族情感的因素也占了上风,没有遵循“原材料”、 “原工艺”使用缅甸木材和印度工匠,而是使用了斯里兰卡的材料与工匠。佛牙寺的修缮决策体现了在地社区的文化价值导向与国际保护理念的交锋,以及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遗产保护者对于现代国际保护理念的理解与运用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进行调整。[3]

佛牙寺的案例显示出了活态遗产保护理念明显的非西方中心背景。这也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思西方文化主导、强调物质实体的保护思潮一致。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文件》提出“真实性不能基于固定的标准来评判”,“必须在相关文化背景之下对遗产项目加以考虑和评判”。1999年的《巴拉宪章》也强调多种文化价值共存、公众参与、传统知识的保存以及管理的变化。正如赵晓梅所敏锐指出的,这一理论“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与民族意识的觉醒”,“质疑以欧洲为主导的现代保护理论的普适性”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图/佛牙寺  图片来源:World Heritage Center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活态遗产理念面临的困境


虽然活态遗产的保护理念一开始以质疑与叛逆的姿态登场,但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ICCROM等国际遗产保护组织的推动之下,已经成为了全球遗产保护领域普遍认可的保护原则。例如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项目的战略目标增加了“社区”一项,更加注重让遗产地社区参与决策、共享保护成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活态遗产”理念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后,仍然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虽然Gamini一再强调,活态遗产保护方式并不是要推翻传统观念,而是对传统“以物质为中心”和“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理念的有益补充,但近年来很多案例都说明,“活态遗产”的理念仍然不够成熟。与“以物质为中心”的保护理念相比,“活态遗产”理念最本质的区别是认为物质遗产的生成过程(creation process)不能简单等同于建造、制造过程,而是遗产核心价值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不包括始建过程,而很可能包括改动、甚至重建过程。遗产的认定,对于典型的文物古迹,需要判断这个积累过程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以界定遗产的时空范畴。而活态遗产提出的问题,是要判断这个过程是否结束。因此需要对遗产相关的生成过程中人、遗产以及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综合地分析判断。



案例. 乌干达坎帕拉·卡苏比王陵——遗产是如何“生成”的?

乌干达的卡苏比王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卡苏比王陵是乌干达王国时期的王家陵园,埋葬着王国的最后4位国王,被乌干达人视为圣地。陵墓主要由树木、稻草、芦杆、篱笆条等材料建成。2001年以价值标准i,iii,iv,vi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王陵延续了建造传统,体现了当地社区的精神价值、信仰价值、连续性和归属感。2010、2020年两次大火,基本将王陵全部烧毁,但以原方式、原材料重建后的陵墓依然是世界遗产。这一结果说明,世界遗产项目认可原住民的重建也是遗产价值积累的一部分,是创造遗产的过程,那么是否意味着,如果原住民社区的价值观、与王陵相关的信仰习俗、工艺技术等发生变化,且变化到达一定程度后,王陵的活态性就不再成立,而是转变成“死的”文物古迹了呢?活态遗产的理念和工具是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图/卡苏比王陵  图片来源:World Heritage Center


活态遗产理念所面临的另一困境,是其保护管理手段的匮乏。活态意味着变化,对活态遗产的管理即是对于遗产地变化的管理。怎样的变化是合理的?变化的程度如何把握?遗产地居民是否能够决定变化的方向?这些问题都不是传统遗产保护的分析方法与工具所能解决的。在实际的保护案例中,活态遗产的保护决策则可能更为复杂:例如在佛牙寺的案例中,住持僧侣的意见代表了所谓“核心社区”的意见,但在其它遗产地,核心社区可能由代表不同价值观的不同群体组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与利益也需要协调。再如,一些遗产地社区由始至今都在不断地更替变化、新陈代谢。社区成员、社会结构、价值观等不同的变化维度,究竟哪些对于遗产的“活态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社区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功能需求,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功能,而是涵盖很多人与遗产物质和空间场所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理解遗产地的历史功能、理解其在不同层面和社会环境中的变化,拆解其中对于“活态性”决定性的因素,需要更为复杂的机制与评估判断方式。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当活态遗产理念进入中国


正如前文所提,斯里兰卡佛牙寺的问题,是为了延续兴盛的佛教传统,需要在物质材料的保护上做出一些与国际保护理念相悖的妥协。那么在中国的语境下,“活态遗产”理念所要解决的问题与现行的保护理念所回应的答案又是否存在不同呢



案例. 中国福建·永泰庄寨——非典型活态遗产的典型问题

如果以“功能延续”作为活态遗产的界定标准,永泰庄寨并不算是一处严格意义上的活态遗产。庄寨里居住人口的流失、缺乏维护所带来的建筑破败是不争的事实,在永泰庄寨中延续居住功能,已经无法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但不可否认的是,永泰庄寨仍然与乡土社会、家族传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庄寨的厅堂仍是家族后代所共同维系的重要空间,“核心社区的延续”、“关切的延续”、“文化表达的延续”仍然存在。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一些外围防御空间和居住空间已经几近倾颓的庄寨,其核心的厅堂空间仍然贴着节庆与婚宴的红纸,许多庄寨的墙上都有宗族捐款修缮的名单。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图/九斗庄内的婚庆装饰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图/荣寿庄捐款名单



与斯里兰卡的佛牙寺有所不同,永泰庄寨所面临的问题,单靠对物质材料的保护已经远远不足以扭转遗产衰败的命运,只有延续文化传统、延续核心社区与遗产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物质遗存。因此我们应该将关注点从“活态遗产”转移到遗产的“活态性”上。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遗产都有不同程度的“活态性”部分,表现在有历史延续性的生活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态、信仰、习俗、仪式等


不同的“活态性”对于保护管理提出的要求与挑战不尽相同。既有像佛牙寺一样,需要在物质遗存的保护做出一定妥协,以维护对遗产活态性至关重要的核心社区价值观和根本意愿;也有如古迹遗址类的遗产地,需要通过对物质遗存严谨的保护确保其传达价值内涵的真实准确。永泰庄寨则处在二者之间,是“活态遗产”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另一维度。它与大多数处在快速发展变化社会中的乡土遗产一样,延续历史功能与满足核心社区的诉求之间并不天然统一。


我们希望通过永泰庄寨项目探究的,也正是现有理论还无法完全回答的问题:应该如何认识永泰庄寨中的“活态性”?对于这些内容,基于物质本体保存的遗产保护原则和技术规范是否仍然适用?在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路径与方法上应该如何予以回应?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前期研究、保护管理措施、管理机制等不同方面,以永泰庄寨为切入点对活态遗产的保护管理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永泰庄寨申遗文本、遗产管理规划和国保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成果,进一步探讨在永泰庄寨这一个例中和中国乡土遗产保护的语境之下,我们对于活态遗产保护理念的思考与实践。


项目组成员:魏青 刘晓蕊 辛欣 李欣宇 张依玫 张雪纯 刘娜奇 郑高亮


注释:

[1] 赵晓梅,“活态遗产理论与保护方法评析”,《中国文化遗产》2015/3,68-74;Ioannis Poulios, “Moving Beyond a Values-Based Approach to Heritage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Vol. 12 No. 2, May, 2010, 170–85

[2] “…heritage which continues to perform functions for society hasn’t faced that divorce from present society, the isolation that the ‘museumification’ process that many Western management systems have created”

[3] Gamini Wijesuriya, “Conserving the Temple of the Tooth Relic, Sri Lanka”, PUBLIC ARCHAEOLOGY (2000) VOLUME I PAGES 99-108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张依玫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活态遗产工作室规划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经贸专业 本科

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历史保护硕士

清源张依玫文章链接

政策•理念•技术:美国遗产保护案例选介

一份不能错过的宾大历史保护学习指南| 校园专题

上海近代建筑考察追记

建军91周年 | 长征——一条特殊的文化线路

【学术分享】作为文化线路的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研究

【遗产撷英】看不见的墙子河与看得见的历史 | 天津考察记

【重点项目】何为活态?如何演进?——景迈山村庄规划的思考

斯里兰卡集训般的十天——ICCROM世界遗产培训小记

【重点项目】活态演进遗产地的规划实践——景迈山村庄规划|CHCC2019项目评优系列



下期预告:

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Gamini Wijesuriya)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本期主题】真实性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本期主题】活化利用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本期主题】阐释与展示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本期主题】法律专题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本期主题】近现代建筑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本期编辑顾芸培,排版廷廷,审核魏青。封面图片由永泰县村保办提供。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本期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活态遗产保护理念在永泰庄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