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非遗说丨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其中不乏很多“绝活”,像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民间艺术的种类繁多,本系列主要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来了解、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beǐ
北
jīng
京
bǔ
补
huā
花
非遗说
入选时间:于2007年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点:“北京补花”又称贴补,主要以凤尾纱剪出各种纹样,在底料上拨窝、堆积,并用针线沿边锁绣固定而成的装饰工艺,由唐代堆绫绣发展而成。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补花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的风格。

01
— “北京补花”的起源及发展 —
“北京补花”起源于唐代的“堆绫”(刺绣的一种)、“贴绢”(属于唐卡的一种),是中国传统刺绣的变体绣。
1976年,白塔寺修缮时发现的袈裟上的纹饰即用堆绫、贴绢工艺,上面的图案有梅、兰、竹、菊、莲、桃等十二种花卉,为九宫格形式。据考证,此袈裟为清乾隆皇帝母亲率宫女亲自制作。
堆绫工艺后来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民间艺术——“北京补花”。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绢绫贴补花卉的民间手工艺品。“北京补花”,造型简练、色泽明快、富有装饰性。
现在的“北京补花”,使用一种特别加工(染经织纬)的凤尾纱,色彩由浅入深,具有明暗深浅的艺术效果,立体感强,色调和谐自然。品种有餐室和床上用品以及袋、巾、垫等三十多类。

20世纪80年代的补花女工
02
— 补花分类及工艺 —
平补和雕补
补花产品大多为日用品,可制成台布、餐垫、杯垫,根据工艺不同,一般可分为以漂布为底的细工平补和以葛布为底的粗工雕补两类。
平补于边缘处着墨较多,有扦补、锁补、绣补等多种缝缀方法,做工平而精细,整体布局较散。
雕补是具有北京特色的边沿雕花做法,将一部分底布挖去,形成花纹镂空,分半雕圈花和全雕满花两种。
另外还有较为特殊的棉补工艺,是在纹样内垫上棉花再锁边,增加了平补的表现层次。

餐垫是补花产品中的一大门类,主要运用平补、雕补工艺。图上为平补餐垫,以漂布为底

雕补餐垫,以葛布为底,花纹镂空处可见深色背景
拨花和攒花
拨花与攒花是补花工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拨花就是将凤尾纱剪出花型贴在底布上,用拨针将毛边处预留的缝份窝进去,再施以针工,要求轮廓“团、圆、齐、平”,且凹处夹角须避免过小,以保证边缘线条整齐饱满。
攒花是将散拨的花片组合成完整的图案,再用绣线缝缀牢固。
图案主要为造型简练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层次分明;每一个单元块面都有深浅晕色,用色明快大气又有国画特征;纹样没有繁复细节但各具情态。

补花工序
补花制品的所有色块均为不同颜色的织物剪出缝缀而成,并结合各种针法进行装饰。

03
— “北京补花” 传承不息 —
民国以前
补花艺术一直流传在社会的上流家庭,以家庭形式代代承传,规模小但有生机。原崇文区的挑补绣花业主要分布在花市、西湖营和永外一带,多是家庭手工业。
民国初年
玄帝庙的瑞升绣局和东河沿的李德胜绣作在该行业较有名气。
1949年后
庞大的出口需求使补花走入了蓬勃的工业化大生产,新题材和新针法的开发丰富和推进了“北京补花”的发展,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为这一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方家庭餐桌多用台布,“北京补花”艺人将补花工艺运用在台布上,成为出口欧美很受欢迎的产品。

花卉纹台布四角垂落的部分,是装饰重点,使用了多种技法
织绣工艺在历史上
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建国之初
政府组织妇女走出家庭
参加补花劳动生产
对解放妇女
提高妇女地位
起到了巨大作用
“北京补花”是见证北京解放
见证促进
人民健康生活的“活化石”
内容来源:文旅北京(北京非遗中心 海淀区图书馆北馆)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非遗说 | 京西太平鼓,鼓点动人心
北京非遗说 | 五分钟让你了解故宫“镇馆之宝”景泰蓝
北京非遗说 | 北京四合院的传统营造技艺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补花: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