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钢保护与利用规划
● 申报所部: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二所
● 项目地点:云南省安宁市
● 项目规模:10平方公里
● 完成时间:2020年9月
项目介绍
昆钢,即昆明钢铁厂(现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位于昆明西南近郊的安宁市境内,由中国第一个电力制钢厂(成立于1939年)与云南钢铁厂(成立于1940年)合并后而更名而成,是全国特大型工业企业,也是目前云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基地。1943年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参观时曾说:“云南工业建设已因本厂成立而奠定基础。” 2009年,昆钢新厂区已另行选址动工,2018年,在城乡用地存量发展、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昆钢本部转型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昆钢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在此前提下开展,由我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中心二所承担。
01
核心价值解读
本次工作主动提出并配合昆钢申报国家工业遗产,昆明钢铁厂于2018年12月被收录于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从历史价值看,昆钢的前身中国电力制钢厂和云南钢铁厂成立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从建厂之时起就承载了“实业救国”、“钢铁强国”的梦想,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支援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1953年两个厂合并组成昆钢,在新中国不断壮大发展,昆钢的成立及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模式,成为了抗战时期以及解放后中国工业精神的缩影。
从科技价值看,云南铁矿石的储量十分丰富,两汉时期云南已广泛铸造和使用铁器。昆钢的设立使云南实现了由土法炼铁向大型重工业的转型,奠定了云南现代工业的基础。1997年昆钢引进卢森堡阿尔贝特公司贝尔瓦尔厂的2000立方米六号高炉,是我国钢铁产业全球技术转移的首个例证,开启了中国钢铁工业全球技术转移的序幕。
从艺术价值看,昆钢选址与建设依山就势,与滇池唯一出水口螳螂川相邻。厂区布局以“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的工艺流程组织空间,充分体现了理性、精密、高效的钢铁工业特征。厂区中高耸和厚重的群组形式出现的高炉,在视觉上带来一定的规律感和群组的体量感,形成了独特的冲击力,构成了西南重工业时代的典型景观。

图1 昆钢重要物料传输系统位置图

图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昆钢高炉群鸟瞰
从社会价值看,昆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环境优越,生活后勤保障设施完善,拥有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从职工人口构成上看,昆钢体现了云南多元文化的格局,职工涵盖53个少数民族尤其是云南特有的15个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 “工厂办社会”典范,持续对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对昆钢的科技史、厂区建设史、社会学、艺术价值等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昆钢“云南工业的起点、属于世界的昆钢;依山傍水的百年大型重工业景观;红土高原上的钢铁脊梁”三条核心价值。
02
现状研判
安宁是昆明通往滇西八个地州及东南亚的交通咽喉,但昆钢与市中心相对割据。厂区依山傍水建设,重工业景观体量巨大、要素繁杂。昆钢生产区域存在土地污染风险,生活区有近十万职工与家属长期居住。来自云南二十多个民族的工人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工厂办社会氛围浓厚。
规划通过对区位条件、自然环境、遗产保护、交通条件、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找出昆钢转型发展的主要制约,提出规划应重点思考:区域协同发展、遗产保护利用、形象塑造提升、产业更新和职工生活再就业等核心问题。
03
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框架
昆钢的转型与发展不仅是规划区的转型,而且与城市以及区域发展密切相关。
现状昆钢本部片区与安宁市中心区以河为界,城市区域割据的局势非常明显,昆钢生活区缺乏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规划根据资源与区位优势,综合考虑区域现实机遇与多方制约条件,提出搭建昆钢片区和安宁城区的景观框架、交通及功能框架、文化展示框架。
◆ 景观方面主要通过打通公共绿廊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形成昆明西侧的生态屏障;
◆ 文化方面完善安宁城区北山水温泉、南工业遗产的展示体系;
◆ 交通方面则建立“快慢”无缝衔接、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以此为基础,构建昆钢与安宁市区完整相契的总体特色城市空间,形成与城乡发展共进的城市特色空间规划,搭建国际化的功能辐射平台,使安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延续昆钢对东南亚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安宁昆钢一体化发展和安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图3 昆钢与安宁中心城区总体空间特色空间规划图

图4 规划范围特色空间规划图特色空间规划图
04
重视人文价值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工业遗产保护要素的缺失会影响到其完整性,进一步贬损工业遗产在历史、科技、艺术与社会文化方面的价值。因此,规划在如何筛选大规模工业遗产保护要素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整体-厂区-建构筑物”三个层级保护体系,在技术层面上提出了系统的工业遗产要素筛选框架及方法,收录全部要素的筛选过程,对认定后的核心保护要素逐一建档,并对重要遗产要素做详细设计指导。
另一方面,规划重视工业遗产的社会情感价值和企业文化价值,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与昆钢职工最有情感联系的建构筑物,对昆钢工业遗产建构筑物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估进行查缺补漏和校核。
除此之外,规划强调昆钢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非实体遗产对于昆钢社会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中进行居民口述史、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职工旧物、摄影、艺术作品的征集,完善昆钢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为日后昆钢工业遗产博物馆提供资源。

图5 昆钢工业遗产保护框架图

图6 建构筑物分级保护


图7 昆钢本部代表性建筑问卷调查统计
05
整合繁杂要素的山水工业遗产地景
针对昆钢厂区内杂乱无序的现状开放空间和庞大的工业遗产体系,规划提出整合各类保留资源进行景观再造,融合城市山水景观与工业遗产地景,增加对周边区域层次的景观渗透于互动,保持工业遗产天际线与自然山体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强化场所记忆、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重点打造螳螂川生态纽带、钢铁产业文化带和高炉集群工业遗产核心。
在螳螂川生态纽带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滨河路局部线型的改变,在昆钢厂区靠近螳螂川一侧形成收放相间的用地空间,并根据螳螂川不同分段的岸线特征和周边资源,将其分为六个滨水主题片区,营造与工业遗产融合发展的城市水岸公园。
钢铁产业文化带沿昆钢内部铁路横向展开,通过多个空间节点的营造,将铁路景观带打造成为整个园区的步行走廊和线性开放空间系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串联厂区内各个重要公共空间节点的特色步行流线。
高炉集群工业遗产核心重点打造高炉群及筒仓区,形成以高炉群、平顶山为背景的演艺舞台和音乐广场为背景的主广场区及与主广场相连的博物馆和艺术集群。

图8 总体规划鸟瞰效果图西北视角

图9 铁路步行带改造后意向图

图10 高炉广场规划鸟瞰效果图
06
坚持生态安全的用地产业布局建议
因昆钢重点研究范围曾为冶炼场所,存在土地污染风险,规划倡导土地污染评估与环境修复先行,提出层次化的用地健康风险评估框架,对基地潜在污染物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法,并以评估结论为依据提出用地类型布局与功能设置的正负面清单。在实现生态安全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以活力多元为导向,以公众利益优先为目标,整合企业、当地政府和社会多种利益相关方诉求,进行功能策划,更新后的昆钢本部分为昆钢新城综合门户区、工业遗产公园区、城市双修示范区、大健康产业社区、智慧居住社区五个片区,主要植入公共设施、创意办公、会展商务、休闲娱乐等多元活力产业。

图11 健康风险评估框架

图12 场地潜在污染物预测及修复技术

图13 用地产业布局
07
工业遗产改造效果
综合考虑区位、交通条件、遗产资源丰富程度及其可利用性,规划建议选择昆钢新城综合门户区作为昆钢片区的城市更新起步区,或者将门户区与高炉集群同时开发,重点打造螳螂川滨水空间,植入云南省工业遗产博物馆、昆钢发展史科普教育等公共性功能,形成区域引爆点,吸引城市人流,带动区域持续发展。
<向右滑动查看>
排版 | 孙青
图片 | 供稿部门
供稿 | 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二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城市更新 | 昆钢保护与利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