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引言


南头街道位于号称“中国南硅谷”的深圳南山区,是为科技人才提供生活居住的重要地区。在这个地区的核心地带,是拥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是深港城市发展的共同源头。


从2016年起,规划师走进社区,为南头街道编制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品质提升行动计划;走进施工场地,开展实施方案设计,指导小微空间改造。


一、规划背景


1.1 南头古城概况


(1)深港两地城市发展的共同源头


南头,枕山面海,扼守珠江口交通要冲,自东晋设东官郡以来,一直是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经济重镇和海防要塞。是深港两地城市发展的共同源头和海洋文化的历史地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2)深圳文物保护单位最集中的地区


南头古城占地0.3k㎡,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现有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信国公文氏祠、育婴堂、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南头村碉堡)、10处保护建筑、34处历史建筑。南头古城南门外的考古发掘,一共出土了从汉代到民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文物3198件,国家三级文物4件。魏晋时期的护壕遗址,东晋古墓,明清时期的古城墙、护城坡和护城河,日军侵华时期的碉堡遗址等,均说明南头古城内部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3)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共生的空间肌理


经过清初的两次迁海,城内清代以前的古建筑受到很大的破坏。经过城市化进程,形成了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共生的空间肌理。这里既有千年前的城壕遗址、百年前的庙宇、西方人建造的教堂、50年代的青砖灰泥建筑,也有改革开放城市化的空间物证——80年代的水刷石、90年代的瓷砖和茶色玻璃。这种“时光共存”的状态是深圳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南头古城发展史就是完整浓缩的深圳城市发展史


(4)城市中的一片隐蔽孤岛


当下已很少有人会耐心追寻深圳的根源,当人们在车辆如织的深南路尽头快速驶过时,几乎都会忽视这座位于原特区边缘、淹没在高楼中的古城。南头古城位于深南大道尽端、中山公园以南,东临南山大道、南临深南大道,都是双向8车道以上的主干路。由于古城被主干路包围并与城中村混杂在一起,导致与周边城区的联系十分薄弱,昭示性不强,仿佛是城市中的一片隐蔽孤岛。


1.2 南头街道概况


(1)深圳较早建设的老城区之一


南头街道因南头古城而得名,是深圳较早建设的老城区,面临着空间破碎、环境陈旧、交通拥挤等诸多问题。在南头古城以南,前海路和南新路之间是连绵2km的旧村带。旧村带以东分布着大量80年代和90年代建设的旧居住区。


(2)公共资源比较丰富,科技人才的生活家园


南头街道是南山区政府机关驻地,汇集南山文体中心、南山博物馆、南山图书馆、南山婚礼堂等多处大型文化设施,中山公园、荔香公园和荷兰花卉小镇是南山区规模最大的三个公园。南头街道西临前海自贸区、东临深圳高新区,由于区位较近和成本较低,这里成了大量科技人才的居住地,人口十分密集。


1.3 项目概况


自2016年至今,深规院的规划师走进社区,为南头街道编制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品质提升行动计划;走进施工场地,开展实施方案设计,指导小微空间改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坚持历史街区保护和社区品质提升,借助“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推动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构思


2.1 链接,将千年古城与现代都市链接在一起


为解决南头古城与城市空间割裂、历史文化在城市中不够彰显等问题,规划应尽力将千年古城与现代都市链接在一起。在空间上,利用慢行系统和公共空间将古城与城市重要功能节点连接起来,大力改善古城的可达性和昭示性。在功能上,应在古城和周边城区培育发展新的文化功能,要让历史文化要素和地域文化要素在城区空间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2.2 社区进化,加强市民对社区文化和环境的自我认知


既往城市工作比较关注重点地区,微观人居环境建设却长期相对滞后。社区,关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品质,是大都市的最小细胞。若要改善人居环境,应让居民参与进来,增强对社区文化和环境的自我认知。


2.3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更新”更要落实“大理念”


为了保护历史遗存、改善人居环境,古城内外都不应大拆大建,宜采用微更新微改造,做好“绣花功夫”。若将无障碍设计、传承历史文化等“大理念”落到实处,微更新也可以发挥“大效益”。


三、主要内容


3.1 整体发展规划


在整体层面编制《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以下简称《南头规划手册》)。规划重点是识别南头的独特价值,奠定城区空间发展的目标共识。规划内容不再是蓝图描绘,而是对街道办来说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微更新规划思路


(1)量身定制发展目标


鉴于南头街道拥有——南头古城的历史价值、毗邻前海自贸区的区位价值、公共资源和公园比较丰富的空间价值,规划提出“千年古城、文化南头、前海后街、绿色家园”的发展目标,成为南头街道办各项工作的基本纲领。


(2)务实制定行动计划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微更新行动计划


源味计划。古城与城中村并存的局面,使南头一直面临着古城保护和城中村改造两条路径的纠结。《南头规划手册》提出开展综合整治,恢复街巷体系,活化历史建筑,改造小微空间,进一步巩固了南头居民和政府对古城开展有机更新的共识和决心,在多方努力下,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确定将南头古城作为主展场。实施情况:《南头规划手册》相关内容纳入到双年展改造工程,已经实施完毕。双年展的举办也提高了南头古城的知名度,增强了人们对深圳历史文化根源的认识。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旅途计划。规划建设8km慢行环路。以一条特色鲜明的游览小径衔接南头古城和地铁站,串联文化设施、商业街区和城市公园,并预留与深圳大学、前海自贸区的连接。慢行环路坚持贯彻四个设计要点——个性化地面铺装、多样化活力节点、交通无障碍设计、朴实的公共艺术;因地制宜的利用路边绿化带、步行街和人行道空间;为加强方向引导和文化浏览,沿途设置连续彩带、彩色自行车道和兴趣点标识。实施情况:双年展将为古城带来巨量人流,但由于没有地铁站点(距离最近站点1.3km),交通问题成为最大痛点。2016年底共享单车的出现,为改善南头古城可达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使慢行环路的建设变得更加急迫。率先建成了连接南头古城和桃园地铁站的启动段。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街巷计划。在老城区,街道就是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因此应赋予街道空间更多内涵。南新路是连接南头古城的传统商业街,应通过环境整治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加强与古城的慢行衔接。前海路原为前海湾海岸线,街道整治应体现海洋文化记忆。桃园路是南山区重要的景观大道,应改造道路两侧边角地,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实施情况:南新路环境整治已经与慢行环路启动段同步实施。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艺术计划。在古城周边培育更多的文化功能,在多处公共空间植入艺术装置。马家龙工业区位于南头古城东侧,规划改造为创意园区。荷兰花卉小镇升级为创意主题街区,通过慢行系统连接南头古城和中山公园。实施情况:跨越前海路的人行天桥已经建成,花卉小镇已成为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化休闲目的地。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建构计划。古城周边大力推行口袋公园建设,将消极空间改造为公共空间。实施情况:目前已完成3个口袋公园的方案设计,草坡公园在地铁占道施工完成后将开工建设。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先锋计划。创新城市管理、繁荣社区生活,开展创意性节事活动,不断提高市民对社区文化和环境的自我认知。实施情况:成功举办了“8公里漫行,多彩南头梦”活动,300多人用双脚丈量南头。举办的征文比赛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收到征文100多篇。后续活动正在策划中。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3.2 实施方案设计


连接南头古城和桃园地铁站的启动段,是《南头规划手册》规划实施的重点,对改善南头古城交通可达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启动段包括1.3km慢行环路和3个口袋公园,已完成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大部分已经建成


(1)慢行环路启动段,一条小径连接南头古城与地铁站


慢行环路启动段,长度1.3km,起点为桃园地铁站,终点为古城口袋公园。从桃园地铁站出发,踏着指示鲜明的彩带和自行车道可直达南头古城,途径3处大型文化设施、1处商业综合体、3个口袋公园(新建)、2个社区公园。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2)桃园站口袋公园,地铁站前的甜桃景观


提升改造桃园地铁站前空间。以南山特产甜桃为主题,植入桃形光纤装置,将挡土墙改造为水幕及植物景墙,补种遮阴乔木,梳理集散空间,形成前往南头古城的新起点。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3)草坡公园,从荒废草坡到“城市剧场”


将面朝南山大道的荒废坡地改造为口袋公园。以城市剧场为设计概念,利用高差设计平台、座椅和艺术装置,形成富有趣味的公共空间。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4)古城口袋公园及天桥改造,构成南头古城的新入口


古城口袋公园与古城南门牌坊隔深南大道相望,二者之间有天桥连接。对古城口袋公园与深南路天桥进行统一改造。提取岭南传统建筑坡屋顶意象,重新设计广场地坪。为过街天桥增加观景挑台和展廊,外立面替换为竹钢结构风雨廊。改造后的公园和天桥与古城风貌更加协调,共同构成南头古城的新入口。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四、项目特色


4.1 让传统文化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衍生新功能


南头古城成为双年展主展场,口袋公园成为古城的新入口;慢行环路将古城与地铁站连接起来,与文化设施和公园连接起来,与市民生活的中心连接起来;沿线每隔200m就有一个兴趣点,使单调的线性空间成为流动的文化展廊。古城的可达性和昭示性得到了提升,老城区孕育了新的文化功能,居民一出家门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4.2 充分发挥规划师的价值,兼任规划师、设计师和社区规划师的多重角色


街道办工作通常以落实和执行为主,缺少对辖区的主动谋划,在街道层面考虑城区发展规划的并不多见。我们识别南头的独特价值,把握核心问题,为街道辖区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并为重点项目提供设计方案。街道办缺少规划经验和人才。我们同时承担了社区规划师的职责,作为规划顾问指导其他项目实施。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同时承担规划师、设计师和社区规划师的多重角色。既能保障规划得以高质量实施,又能促使多个项目形成合力,并能帮助搭接资源,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4.3 以参与为根本,促进社区治理走向新模式


规划,发端于街道基层政府;协商,则以居民为核心。本项目开辟多种途径征集意见。通过专家务虚会和公众咨询会征集多方意见,走访听取社区居民意见,组织宣讲会统一共识,打破了规划“见物不见人”的局限。


4.4 以实施为导向,做到有新意、好实施


街道办资金少,工程经验不足。为兼顾创意和务实,改造工程遵循“二八原则”。80%常规做法,控制造价和难度;20%创意定制,使每个项目都有亮点。


五、实施效果


5.1 基本完成行动计划,连续效应正在持续发酵


《南头规划手册》行动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得到落实。双年展在南头古城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古城活力,也引发了新文化功能的进驻。双年展之后,南头古城被列入深圳第一批有机更新试点,正在开展全面提升。街道环境整治计划正在南头街道全面推进。荷兰花卉小镇的艺术气氛越来越浓,已成为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化休闲目的地。


5.2 启动段已建成,二期工程正在设计


慢行环路启动段已建成,前往南头古城的慢行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并成为居民散步和慢跑的首选地,而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地铁+自行车”方式抵达古城。草坡公园在地铁占道施工结束后将开工建设。连接南头古城和马家龙工业区的二期工程目前已启动设计工作。


5.3 有效提升环境品质


为商业街道增加步行宽度:通过改造行道树池,铺设透孔钢板,增加步行空间宽度,提升了商业街的环境品质。在学校门口增加等待空间:将学校门口的消极绿带和行道树池改造为步行空间,扩大家长等待区域,避免停留与通行的冲突。慢行更加舒适:现状慢行道被车行出入口频繁打断,路缘石的高差造成通行颠簸、过槛费力,改造推行无障碍设计,消除路口高差,让婴儿车能够舒适通过路口。行人可以休息:现状行道树池的尺度不符合人体工学、坐立不适,改造后成为受欢迎的休息和交往空间。


5.4 重塑社区风貌


《南头规划手册》及一系列微更新实施项目,为古城和老城区增添了色彩和活力,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地域特色的环境,在公共活动促进下形成连锁效应,居民心理上离古城更近了,社区归属感更强了。


项目团队

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有限公司

景观: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洪涛,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实践所所长




编辑、排版 / 陈程

插画 / 王彦妍


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南头社区微更新 | 深圳南头街道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手册及系列实施项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