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血脉”,如何管理好、运行好、维护好这一“生命线”,是全球城市治理共同关注的领域。
我国城市化由于特殊的发展历程,在管线建设初期,各行业独立建设其管线,行业间缺乏管线信息交流,导致管线现状资料混乱,日常施工中失误频发甚至引发事故,制约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0 年全国地下管线事故统计分析报告》,2020 年1 月至12 月,共收集到地下管线相关事故1239 起。其中,地下管线破坏事故933 起,占地下管线相关事故总数的75.30%。治理第三方挖掘破坏事故迫在眉睫。
科学建设地下管线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到城市环境的维护与城市灾害的防治。本文试图从美国圣伯纳丁诺市和我国上海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经验进行分析,为我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提供些许参考。
1 圣伯纳丁诺市
圣伯纳丁诺市在城市地下管道建设之初即制定了《城市建设法典》,立法先导,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法规条款细致严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市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参与构建了本市地下管线信息与风险管理系统,对管道安全建设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责进行了严格规范。
“811专线”
200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授权在各州设立“811专线”。该系统是对管线进行紧急响应、实施检测、保障安全的重要支持工具,凡是破土动工,对地面进行挖掘,都需要拨打811电话上报,由811中心协调权属单位进行管线探测,现场标注管线具体位置,然后才能进行施工作业。

“811专线”宣传标识
“811专线”也向相关从业者提供数据参考,用于协助决策、管线风险界定、土地开发与小区规划等用途。民众亦可登录此系统,有限制地查询当地管线分布图。管线建设之前,必须呼叫811专线,了解本市管线分布的现状情况,并核实管线施工方案是否符合法定的管线设置要求。
811系统已运行多年,应用效果明显,据美国2014年度损坏信息报告(DIRT)显示,美国十年来地下设施损坏事故成递减趋势。从2004年的675000件减少至2013年的335000件,下降达50%;建设支出也减少大约三分之一,有效降低了第三方挖掘导致的地下管线挖掘事故。
挖掘作业前的地下管线勘察与标识
2 上海市
上海早在“十二五”规划时,就把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设“智慧上海”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市政府于2015年颁布《关于加强本市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7年建立“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信息平台”,补齐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短板,实现“智慧管网”,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城市地下管线布局
依托“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进行拓展,上海市建立起全市统一规划、数据共享的“上海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并由上海市城市综合管理事务中心统一制定平台管理规范、数据维护规范和应用服务方式等,便于各管线单位、管线平台间的数据交换。
双平台并进
上海地下管线信息平台建设分为综合类管理和专业类管理两类平台。
综合管理平台强调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实现与专业管线信息系统及时交换、动态更新管线信息,与“智慧城市”相融合。
专业类平台则在各专业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机融合普查信息和日常跟测信息,确保信息的精准性,建立完整、精准、动态的地下管线数据库。
上述两个城市的案例可看出,未来城市的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将从分散化、碎片化、多张图,向信息化、平台化及“一张图”集中管理转化,对我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体制。
地下管线建设管理需要行政主管部门与管线权属单位共同建立起联合管理机构,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运营及维护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方可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联动、协同发展。
其次,需尽快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
制定地下管线信息统一管理规则,使管线信息根据地下管线的建设情况同步更新,保证地下管线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建设管线时,施工单位必须从管线信息管理单位获取施工区域相关地下管线信息,如没有管线信息资料,施工单位应对地下管线进行实测,并报送管线信息管理单位,完善管线信息,管线施工方案需经管线信息管理单位确认后,方可施工。管线信息管理单位有义务提供准确的地下管线信息,避免造成施工安全事故。

地下管线三维显示
第三,需建立全市统一的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已建地下管线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将现有各专业管线信息系统与其联通,实现信息共享。各专业管线信息通过统一的格式转换,上传到管线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专业管线间信息互连互通。专业单位负责管线信息的采录与更新,统一平台负责信息的整合与发布。
统一平台可结合GIS系统进行管线可视化空间布局展示、管线数据信息查询等公共服务功能,并对管线信息实现“一张图”集中管理,为城市管线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统一平台建设亦有利于管线涉密管理。可对管线各类属性的信息进行分类,对保密信息和非保密信息制定不同管理制度,实现分类管理。政府相关部门、管线权属单位、社会企业可根据各自权限,在平台上查寻管线信息,有条件的查询涉密信息,无条件的查询非涉密信息,实现对地下管线信息的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发挥地下管线数据信息的最大效益。
统一平台对地下管线实现信息化管理,还可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维护的审批效率,减少审批时间,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从而实现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化改善。

文图提供|刘佳(GZPI市政规划设计二所),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版式|GZPI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地下空间探索|地下管线谁来保护?这两个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