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土空间规划”,似乎总让老百姓觉得高高在上,无法亲近。可是自然资源部教导我们,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做规划”,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问题。
我们不仅关注城市规划建设的大战略,也关注紧贴老百姓生活的小幸福。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年来深耕社区“微改造”规划,想用心建好这个让群众安居乐业的“最后一公里”。今天小编想给大家讲述的就是武汉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心路历程。
一、 我们为什么关注社区“微改造”规划
因为规划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
“人的幸福是城市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是城市功能完善的根本出发点”。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从关注城市经济发展逐渐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与原有各级各类空间规划相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因为武汉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从城市更新改造的角度将城市划分为“动区”和“静区”。社区规划作为静区规划的重要抓手,要求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成为统筹社区建设项目实施,实现老旧空间更新提升,弥补社区治理短板,营造居民幸福生活的规划平台。

因为社区空间和社会问题已刻不容缓

目前武汉市居住区规划改造存在着诸多局限:
规划理念上重视硬件配套设施,轻社区人居环境品质;
规划内容上仍强化规划管控思路,忽视社区目标和发展述求;
规划实施上重视项目建设,跟踪、维护、反馈机制尚未形成。
因为全球正掀起以人为本的社区规划行动

社区规划树立新理念:建设充满活力、注重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成为共同目标。
二、 武汉需要什么样的社区“微改造”规划
社区“微改造”的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物质空间改善设计,更包括帮助社区建立共同目标、激发社区活力、组织规则和共同行动。
三、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四、我们做了些什么
阶段一:以点上探索的武汉社区“微改造”工作
2016-2017年,以武昌区戈甲营等社区为试点,联合武昌区人民政府,初步探索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新模式,种下“多方参与、共同规划”理念下的武汉市老旧社区新方式。


阶段二:由点及面,全市各区推进社区“微改造”规划
2018-2019年,构建共参共治共建的社区“微改造”共筑平台,并全过程组织和参与了武昌区戈甲营社区、江汉区循礼社区等十余个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工作。

基于“统筹对接、培育孵化、交流粘合、后规划实施”四大理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行动规划。

统筹对接阶段:通过组织全市社区规划项目推介会,推动武汉市市区两级联合的共编共审共管机制,同时,也达成了凝聚多方力量上下联动、共同协作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模式。
培育孵化阶段:通过赋能培训、专题考察等方式让各方理解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关注重点和工作要点。

交流粘合阶段:通过组织社区、设计机构等多方全过程参与社区规划,多方共同交流讨论,就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和痛点进行商榷和判断,对社区微改造重点和时序达成共识。

规划编制及审查阶段:创新社区“微改造”规划审批模式,编制机构+社区代表共同汇报,区政府+规划部门+专家+市民代表+媒体共同评选,“空间形态+人文关怀+多方共筑”多元评审体系。


阶段三:总结武汉经验,形成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范性导则文件
2019-2020年,从总则、工作机制及方法导引、规划准则和建设导引等几大方面,全流程、全要素地开展《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的编制工作。

五、 我们还将做什么
今年即将揭幕的主要工作,敲重点:
武汉市“责任规划师”试点!!!
我们将招募有服务公益情怀的规划师
我们将培育有社区规划专业素养的社区规划师
我们将提供实践的土壤
我们将提供技术奖励和很多你想得到又想不到的支持
精彩即将开启,敬请积极参与!
文字 / 李丹哲
校审 / 刘 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众规武汉):社区“微改造”规划 我们探索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