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战争与社会问题导致世界各地有众多移民、难民,尤其在纽约、东京、巴黎等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不同国家针对这些外来人口有着不同的政策:
在美国,针对城市中流浪者和乞丐问题,政府在300多个城市中推广“十年计划”,旨在为流浪者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然而,政府及慈善组织除了定期给流浪者一定的社会保障金和免费食物外,在住所安置和失业救济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使得许多未达到要求的流浪者不能享受住房等福利。
在英国,政府表示:未来将投资12亿英镑用于缓解32万人无家可归的困局。慈善组织也积极关注并给流浪者提供临时住所。但频繁更换避难所、生活设施不完善和随之而来的压抑感让这里的流浪汉心情沮丧。政府也正在尝试提供长期的社会保障性住房。
相比之下,巴黎面对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流浪群体,以更加多元化、包容性的方式接受他们在本国城市中的生活。
2012年《广州日报》曝光广州市为驱赶流浪汉在桥底布锥阵©广州日报
01
从移民到城市中的流浪群体
2015年以前,法国共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其移民涉及比利时、瑞士等法语区的外来劳工,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移民及来自突尼斯、埃及、也门和利比亚地区的战争避难者等。无论在哪个阶段,即使存在移民种族、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法国的移民治理一直以来都以“融入”为核心。
然而,长期、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难民)的涌入,以及巴黎城区高昂的房价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冲击,致使一部分人失业、流离失所。
2010年巴黎市进行了全面的流浪人口分布与数量统计。
截止2010年巴黎市公共空间中的流浪汉人数及分布©Préfecture de Paris (BAPSA),Ville de Paris(DPE), SamuSocial 75& Coordination des maraudes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流浪汉主要集中于圣马丁运河沿岸,集中于共和国广场至斯大林格勒战役广场段。
此外,在巴黎火车站附近也是流浪汉聚集较多的地点,同时,这里聚集着30-40岁左右的酗酒、吸毒人士,被逐出家门的青少年,外来的罗马尼亚人,以及来自印度、阿富汗、伊拉克、伊朗等地的难民。在市中心(1-4区)的大街、广场上也分布有不少流浪群体。
根据调查与统计,巴黎城市中的流浪群体在心理与生理等方面均较为健康。
巴黎流浪汉萨亚戈·雅克(Sayagh Jacques)街头健身©Odditycentral
02
巴黎城市包容性举措
国家层面的政策与法规
面对城市中大量的流浪群体,2009年11月,巴黎制定了《2009照顾无家可归或住房短缺人群的国家战略》,提出在城市中建设福利住房,为城市流浪人口提供住庇护所和相应的社会扶持,包括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的日常接待处(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宿,并具有淋浴、洗衣、理发等日常服务,提供医疗咨询与救治服务。
此外,还有园艺、游戏、培训课程等,辅助流浪群体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其社会就业)、食物供给点、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等。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指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人群)制定有关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和援助措施,并提供陪伴等服务。
截止2012年,巴黎市内有1/3的无业流浪者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Justin Bieber和流浪汉聊天,还给了他们食物、水以及现金©正佳
关于城市边缘群体的观测与研究
巴黎市于2019年成立社会包容和反歧视观察站(Observatory for Social Inclusion and the Fight against Exclusion),对城市中流浪汉人数、中产阶级的脆弱性和巴黎市整体社会状况进行观测和统计研究。
截止2019年巴黎市流浪人群与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Nuit de la Solidarité, Mairie deParis (février 2018)
巴黎市政府、城市建设者或民间组织等在公共服务、空间营建、社会运营等方面积极探索,增进巴黎市面向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人群及社会“边缘群体”的接纳度,促进城市的包容发展。
社会组织的积极行动
RATP(巴黎大众运输公司)为城市流浪者准备了专门的巴士车,让无家可归的人可在车内避风取暖,并为他们提供咖啡、小点心等。
为城市流浪者准备了专门的巴士车(车下方的标识反过来挂,让人们明白这是流浪汉巴士)© RATP
巴黎大众运输公司(RATP)还与以马斯难民救助协会(EMMAÜS Solidarité) 签署协议《à la convention relative àl’accueil de jour pour des personnes en situation de grande exclusion situé àCharenton-le-Pont (Val de Marne)》(关于在Charenton-le-Pont为流浪汉建立日常接待中心的公约)。
该中心名为自由之家(Home Liberté),开放时间为7am-10pm,提供餐饮、淋浴、洗衣、医疗救治等服务。此外,接待中心还可提供技能培训课程。自2014年8月Home Liberté(自由之家)开放以来,平均每天可接纳32人,其中8%为女性,60%的人完全没有收入来源,体现了很好的社会包容性。
这一中心的建立引发的高度的社会反响,不断有人来参观学习,成为巴黎市福利建设的典范。
在接待中心的工作人员(左一)和两位流浪者(右) ©LP/J.VA.
美好的往昔(Ayyem Zamen)协会建立“社交咖啡馆”为老年人、无固定经济收入、社会脆弱的人,特别是那些移民的人提供温暖的公共空间。并协调“共享住房”计划,包括10个分散的巴黎住房单元和一个流动的社会家庭干预小组。
社交咖啡馆中的展览©https://www.cafesocial.org/
社交咖啡馆几乎全年开放,提供电话预约服务,弱势群体家访,食物、医疗、卫生物品援助等服务,以及健康监测、免疫等。并在圣诞节为大家准备礼物。
社交咖啡馆还组织各种论坛、表演等社交活动及外出休闲活动等。
每周四的研讨会© https://www.cafesocial.org/
每个夏季周二的田园采摘活动©https://www.cafesocial.org/
夏季每周五的蒙面派对©https://www.cafesocial.org/
2020年10月3日至10日,社交咖啡馆前往海耶斯© https://www.cafesocial.org/
圣诞晚会© https://www.cafesocial.org/
2014年6月17日美好的往昔(Ayyem Zamen)协会与巴黎人居中心签署了协议,在美丽城公共咖啡馆(Belleville SocialCafé)和德让公共咖啡馆 (CaféSocial Dejean)附近通过租赁的方式,美好的往昔(Ayyem Zamen)协会将4个大型住宅单元改造为共享住房,并在随后的几年间不断扩大可供社会福利使用的住宅单元。这些共享住房不仅满足了移民的住房需求,并为他们营建了更和谐的社会环境。
共享住房©https://www.cafesocial.org/
美好的往昔(Ayyem Zamen)协会营建的社交咖啡馆和共享住宅中43%的会员年龄在70岁以上(2010年为32%),近10%的会员年龄在80岁以上(2018年为8%)。面对老龄团体自主性差、认知障碍、记忆障碍、行动能力不足等障碍,该协会于2020年成立了“流动社会团队”,旨在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如,因为身体活动障碍无法前往社交咖啡馆的老人,缺失日常监护人的老年人等。
流动社会团队服务©https://www.cafesocial.org/
疫情期间为大家发放口罩、生活物资等©https://www.cafesocial.org/
2021年3月,社交咖啡馆中还定期举办了有关“女权”问题的探讨会,探讨妇女,尤其是移民老年妇女在社会关系中应持有平等的权力和地位。
妇女日活动©https://www.cafesocial.org/
铁路教育农场(La Ferme du Rail)位于巴黎19区,是由REHABAIL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发起运营的一项服务于城市贫困或无家可归者的社会保障社区。该社区基于原有小环线铁路中部分闲置空间,将其改造为一处具有社会安置中心、都市农业生产、培训及餐饮聚会场所的都市农业空间。
自给自足的农场运营模式© REHABAIL
项目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社区对能源、视频和财政等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回收城市中的废弃材料和有机废物,带动当地失业或无业群体进行房屋搭建、农场种植、食物耕种采摘及烹饪等活动,在拉动地方就业的同时,为流浪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如住房、食物等)和技能培训(如堆肥、采摘、房屋搭建等)。
房屋搭建© REHABAIL
农场种植©Clara Simay
带动全民参与的共享包容
2020年,针对巴黎市高密度建成区的现状及城市中大量的流浪人群,住房及相关配置监管组织(Aurore)和以马斯难民救助协会(EMMAÜS Solidarité) 提出了在现有城市闲置空间(如,废弃停车场、因建筑测量或建造误差而形成的建筑间的空地)安置简易模块化应急庇护所的解决方案。
应急庇护所分布©APUR
部分巴黎市民也表示应平等对待社会中的流浪群体,并意愿为推进城市包容性做出一定的贡献。因而,由我家后院(IMBY)发起的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Des abris pour lespersonnes sans domicile fixe)项目提出:鼓励居民在自家花园中允许流浪汉搭建简易住房的方案,该项目部分资金由巴黎市政府扶持,推进社会对流浪群体的接纳度,使流浪汉更好地融入社会。(该项目处于试点阶段)
鼓励在居民花园中搭建的简易住房
在关注流浪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巴黎市还积极关注城市公共设施对流浪群体的开放情况,如音乐会、图书学习等场所,丰富流浪群体的精神生活。
位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背面设置公共图书馆,免费提供书籍阅读、音乐、影视播放等服务,只需安检就可进馆,并且每天22点才关门。
©ebsi.umontreal.ca/ ©en.parisinfo.com
此外,巴黎市还通过各种社会方式或街头艺术、景观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平等看待这些城市中的流浪人口,并激发人们对这个城市中与自己一同生存的流浪汉的关爱与包容。
街头逝者(Lesmorts de la rue)协会成立于2002年,并不断吸引社区居民、在校学生等加入协会的志愿服务团队。一方面,该协会发动社会力量对街头逝者进行流行病调查,另一方面,通过张贴海报、组织街头活动、设立街区纪念性景观等形式,来提升全社会对无家可归者的关注。
纪念每一个在街头离开的生命©https://www.sohu.com/a/276793093_185042
纪念街头逝者的小花园©Collectif Les morts de la rue
巴黎街头不乏艺人的活力演出,其中,便有艺人表演街头无家可归者的生存困境,以提高人们对流浪街头者的关注与了解。
市民前来悼念在街头逝去的无家可归者©Benjamin Leneveut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汇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休闲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共享与包容不单单是城市能够容纳多样人口、文化、资源与设施,更应该在这多元汇聚的同时以人为本切实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自身诉求。
参考链接
https://wenku.baidu.com/view/52c88e5a59eef8c75fbfb3f7.html
https://www.apur.org/en/our-works/metropolis-living-space-shaping-inclusive-generous-and-hospitable-city
https://www.apur.org/en/our-works/greater-paris-one-homeless-person-two-has-never-had-their-own-home
https://www.lemonde.fr/les-decodeurs/article/2018/06/20/la-france-n-a-pas-accueilli-autant-de-refugies-depuis-dix-ans_5318391_4355770.html[2] https://cul.qq.com/a/20151214/042920.htm
http://news.sina.com.cn/o/2018-12-06/doc-ihmutuec6705578.shtml
LY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
北京林业大学硕博连读在读。个人公众号LYpea(推送设计案例,游记等),欢迎交流~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原创文章 ▼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撰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加入城市设计特约编辑,后台回复“特约编辑”了解详情。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从巴黎的外来人口看城市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