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复旦大学校属企业和产学研平台,依托复旦大学学科特色和优势,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和专题研究。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市县逐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我院积极投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在工作中也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分管规划的业务副院长,不仅要和全院规划技术人员的一起学习新知识的,也引起了我对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些思考。
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总支书记、副院长 施海涛
从规划的创新与传承上理解,国土空间规划是全域全要素的城乡规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是为地方人民政府服务的,地方经济发展仍然是人民政府的主要责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涉及问题很广、政策性很强和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国土空间规划应当是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空间规划主管部门牵头,围绕地方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立足地方自然资源禀赋,紧扣国民经济发展主线,组织专业编制队伍编制,用“多规合一”的思路形成工作平台和技术体系。
为此,我个人认为这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的政府部门,提升空间规划主管部门的专业知识、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才能协调涉及到众多的条线、不同的知识、复杂的政策和遗留的问题,规划本身是一个涉及城乡全域全要素的系统学科,从各地实践个人所了解信息来看,推进相对顺利的是以城乡规划设计院为主承担的国土空间规划任务。
目前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队伍是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地理测绘三方面的力量,应对这么庞大复杂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短时间内完整的掌握通盘知识显然不够现实,既涉及到规划学科的战略提升也涉及规划技术的快速整合,不会一蹴而就的,最快最现实就是加强互相学习、技术交流,加强技术学习和技术融合,在工作中磨合技术逻辑,在“多规合一”平台上处理问题。
建议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程中的经验总结,许多院在编制中有了成功的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由实战经验归纳、转化或者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这两条控制线由于有生态控制线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划定工作基本顺利,但一些市县在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中存在困惑,这些地方把城镇开发边界当作规模指标管理,没有围绕城市发展述求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下达了以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倍数为城镇增长边界的硬性划定方式;《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我个人理解是在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在协调城市经济和发展战略基础上,按照“底线思维、科学弹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划定三线,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以现状建成区面积的倍数确定城镇增长边界。
各地的资源禀赋、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应当理解生态红线、基本农田是底线思维保障生存权,但不是一划定天下,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分层分类管控的内容非常重要,针对生态红线内不同的自然资源要素,因地制宜细分管控分区,制定管控规则,才是实现自然资源所有者、管理者责任的具体技术手段。而城镇开发边界是在底线思维保障生存权的基础上,适应放管服改革,实现不同区域更加科学弹性的发展权!使不同的自然资源及发展基础的城市,能够适应未来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有充分的余地;在落实重大战略项目时可以转换为集中建设区,也可以在城区发展方向做出科学调整时,在保持预测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划定城镇集中建设区和弹性发展区的形状、边界置换调整;放管服是高水平治理的必经之路,放权和担责相辅相成,用监督和问责兜底保障。城市的生存权是基础,发展权是支撑,缺一不可。管住该管的,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监管;放权该放的,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利用。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关键还是要一个“能用、管用、好用”的规划成果。
个人一些感想,空间规划编制尚在探索学习之中,仅供参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院长之声︱突出规划科学性,增强衔接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