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背 景

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自提出此重要方针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上海市2021—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指出,持续提升生态空间规模和品质,推进生态网络空间建设;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推进绿地、林地、湿地建设和保护。

重视城市生态的修复与改善,促进社会性与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契合。


多年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城市病”。在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一线及新一线人口密度增加,各方面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加剧,以及不成熟的城市规划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我们的城市“生病”了吗?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城市人口膨胀现象的出现也是必然。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对环境的压力,如大量废气超标排放,秋冬季有污染天气甚至重污染天气发生,夏季高温时段臭氧超标时有发生;污水未妥善治理,使本已不足的淡水资源质量严重恶化,“缺水”现象频频发生;城市废物处理不当,造成二次污染,能源短缺,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城市化”热岛效应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你有多久没有看到星星和萤火虫了?


长期居住在城市里,常常灯火通明,城市与区域生态的失衡,楼多树少,城市空间占比过大,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加速了本土物种的灭绝,城市的生态修复及改善工作迫在眉睫。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十分重视,且不少企业和民间自发的组织,都纷纷为城市生态修复尽一份力。


想在城市再见到“它们”,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以上海市为例,为贯彻《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上海市将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完善城乡公园体系。近期来看,上海绿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公园数量增加到406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49%。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上海复兴公园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徐汇区街道


而在城市未来绿地布局规划中,计划新建绿地1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500公顷,新增各类公园120座以上,其中口袋公园60座以上。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因前段提到的“城市病”的影响,现代化都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人与自然共生,不少企业及民间组织也加入到了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行列中,尽己所能,共探更好生活。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共建社区及园区的生态空间规划


以“创智农园”为例,这是融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的,将一块废弃十三年的消极公共空间,打造成生机盎然的生态社区花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对促进社区社会活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创智农园为提供提升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空间设计,打通原先隔离、断裂的状态。在道路方面,主路与多条小径供居民穿行,营造良好的进入感。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互动性的空间景观营造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创智农园室内基地

在创智农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考虑实践细节,选择互动性良好的植物,设计规划利于授粉昆虫与植物互动的城市空间,用本土植物吸引昆虫、青蛙、鸟类等动物,建立起适应本地现状的新生态系统。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农园内的“动植物居民”


在园区规划方面,与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相邻的上海四平科技公园,在生态修复方面也有一定实际措施与效果。


四平科技公园地形蜿蜒起伏,配以大面积草皮、高大乔木以及四季花灌木,以植物造景为主,走马塘沿岸的亲水平台和科技长廊相嵌其中,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化理念。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上海四平科技公园河道


河道使用了“生态浮岛”净化水质,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等,创造鱼类、鸟类等的生息环境,改善景观,恢复生态,绿化环境。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生态浮岛”示意图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四平科技公园“生态浮岛”


小编还惊喜地发现,河道有夜鹭常驻,给大家分享一下可爱夜鹭视频~


点击下方观看视频↓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总 结


早期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扩张与不成熟的规划建设,使城市已经“生病”,及时“治疗”便是关键。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来看,各相关单位带大头,积极加强公园城市建设,推进生态公园规划;企业与民间组织从小事做起,城市社区及园区生态空间再规划,共建共治共享等等。


我们享受着人类社会带来的福利,往往忽视了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生态修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几年或几十年。在补救的同时,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其实就是最好的“修复”。


让我们进一步发挥空间规划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打造“会呼吸”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蓝图中最动人的底色,成为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


参考资料:《绿色上海》公众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四叶草堂》公众号等。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文章来源:上海空间规划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代表团访华与自然资源部就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前沿问题进行研讨

人民日报: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综述

习近平:“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

韩正: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大力推进国土绿化事业发展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在看点这里
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呼吸不畅”?咋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