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 “五普”和“六普”资料,2000-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发展,同时老龄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对老龄人口分布特征的研究,能够揭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空间样貌,可为适老社会发展、养老设施规划及养老政策制定等老龄化社会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支持平台。

《城市规划》杂志2015年第5期发表了王纪武、邵雨莲的论文《杭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概述了我国城乡规划领域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的基本发展情况,认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城乡规划,需要对老龄人的空间分布进行动态的、整体的研究。论文以杭州市区为样本,在“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基础上,应用GIS及相关模型对2000年、2010年杭州市区老龄人口密度进行计算和空间化处理。研究发现:圈层结构是杭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城市中心与外围地区的老龄人口密度成指数下降;城市中心地区的老龄人口密度不断提高、老龄化程度加深,且分布边界相对稳定;不同圈层的老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与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养老设施规划建议:

(1)养老设施的总体布局应与老龄人口的圈层分布特征相结合。中心区的养老设施需求规模大、建设需求迫切。由于中心区本身的人口密度较大,各类服务设施密集、城市空间资源有限。因此,需要通过规划整合以发挥存量资源的效能,积极发展社区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食堂等养老设施。进而结合现有的医院、公园绿地等服务设施,形成多元化的养老设施系统。外围地区的老年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养老压力较小,其用地空间较充足,但未来的增量需求可能会比较大。因此,需根据老年人口的具体分布情况,采取“大分散、小集聚”的模式,前瞻性的进行养老设施规划配置。

(2)养老设施的具体配置应与老龄人口的实际构成特征相结合。城市中心区不仅老龄人口密度大,而且中、高龄老人占老龄人口的比重也大。中心区应重视中、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特征,在养老设施中提高适应于中、高龄老人的设施配置比重,例如:医疗设施、养老床位等。外围地区的低龄老人比重相对较大,应注重适应低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需求的设施配置,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