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人: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本文为现场演讲摘录,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完整内容请关注《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第6期。)
杨保军院长重点从“创新”的角度对未来科技与未来城市的关系、城市空间生产的模式创新以及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变革进行了精彩阐述。
世界创新地图的中国力量
回顾了从2011到2017年全球公司市值排行版前10名的变化。2011-2017年全球经济前10位仅有埃克森美孚1家石油公司,而有7家公司是科技公司。进一步提出2种发展模式:①从1到N的传统模式,即在现有基础上的市场扩张;②从0到1的互联网模式,即从无到有地创造市场。
全球市场处于日益加剧的变化之中。目前中国在市场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商务环境、文化规范等方面的短板。从世界创新地图来看,“中国力量”正在崛起:2009年中国国内机构申请专利授权数就已经超过了国外机构来华申请授权数;2000年到2013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世界比重已经上升到第3位;2017年中国在全球十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占据三席;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近三成,市值占全球独角兽企业的41%;创新主体趋于年轻化、企业化。
国家创新中心的发展格局
杨院长认为全球城市网络发展从物流、资本驱动走向创新、文化驱动,并进一步解释了全球创新中心的涵义。对于目前国际和国内许多关于城市创新的报告和榜单,总结起来有3个趋势:①关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投入,包括人才、平台和资金要素;②关注创新环境的营造与优化,包括创新基础设施、文化资产等;③关注三种类型的创新产出,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从上面提到的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来看,国内的第一梯队为北京和上海;第二梯队为深圳和杭州;第三梯队为广州、武汉和南京;第四梯队为天津、成都、重庆和宁波。
未来创新型城市需要什么?
杨院长生动形象地提炼了科技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模式图:科技进步会对生产组织、生活方式、城市空间产生全局性的影响;生产组织会影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又作用于城市空间。未来的创新型城市需要的是数字化的治理模式、以创新单元为主体的生产空间模式、以创新社区为主体的生活空间模式。因此,未来创新型城市会更加贴近个体的细微感知、更加快速及时的瞬时决策、更加灵活多样的多元参与。
创新城市的空间供给侧改革方向
与现代城市不同,创新型城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技术呈现指数级更替、生活品质空间高、有更多激发创新的共享空间。创新空间应该满足创新人群的需求。创新人群具有年轻化、愿意交流、愿意分享、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等特征,需要活力、开放、多元的空间氛围。创新空间在不同尺度均有体现。阿里巴巴的蒲公英组织模式是一种中观尺度的产业技术扩散网络;纽约硅巷、斯坦福的University Avenue等则是微观尺度的人群交往空间。
创新空间的评价
随后,杨院长以北京中关村为例开展创新空间的评价。评价包含创新指标和评估指标。创新指标涉及创新能力(专利授权数量)、创新潜力(独角兽与瞪羚企业);评估指标涉及中观创新链条指数、微观创新活力指数。应用这一套指标评价后,还对昌平园、海淀园、大兴园、朝阳园、石景山园、丰台园等典型地区开展了详细评价。
数字化变革:哪个行业都无法抗拒
杨院长认为数字化变革会对城市智慧化的底层技术产生根本影响。城市规划不能忽视这一点。2017年上海的《世界城市规划人工智能宣言》就对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高度重视,并探索人机混合的城市规划新范式,融合规划师的丰富经验与计算机的快速计算能力,走向人机混合的理性规划。
规划方法论的变革
从“蓝图规划”走向“数字规划”。将空间资产作为管理的核心,资源配置以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原则,提供及时的、精细化的解决方案。全过程实现智能辅助决策,构建全局—地块—建筑的管控规则,实现宜居、绿色、安全的目标。规划方法论的变革关键在于实现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产体系、制度政策标准、空间政策与应用服务的四位一体。
未来展望
最后,杨院长对这次的主题演讲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
按知识创新分配:AI高度发达下,产业结构更加偏向知识性服务业,知识创新与信息服务最为重要。
-
城市组团化发展:面对面的交流依然重要,需求非结构化、非正式交流对创新的支持,空间聚集方式是保持多元性适度聚集。
-
时间城市的繁荣:未来的能源与交通工具会促进更多、更频繁的聚集与分散,物联网提供了实时交流模式,个人服务于多个机构。
-
工作生活的模糊:便携性终端和虚拟现实加速工作片段化,创意型休闲时间增多,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更为模糊。
-
创新再教育保障:对于暂无法参与到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人群,应给予基本社保、再教育以及幸福生活保障,维系社会稳定。
-
实时结构化规划:平衡实时反馈决策和结构化战略制定,长期性的规划不会完全消失,反而促进长短期、宏微观的互动增强。
文字整理:陈博文
图片摄影:吉杨帆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关注“城市规划学刊”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