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已经进入资源环境友好、人文关怀至上的生态文明时代。
2015年联合国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聚焦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提出建设“人人共享的城市”的核心愿景。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五个统筹”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
十九大明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在生态文明时代,应回归城市建设的初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围绕公园城市开展了从理论研究、规划探索到建设实践的系列工作,一笔一划将“公园城市”从人居理想绘成现实答卷,在山水田园间,已悄然描摹出公园城市的成都“样本”。

一
公园城市理论探索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成都的时代课题,其建设实践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为审好这道题、答好这张卷,成都集聚全球智慧、凝结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首先从理论层面着手进行探索研究。
-
成都成立了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和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积极承担公园城市相关研究、规划和咨询工作;
-
聘请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建立专家智库指导公园城市研究建设;
-
成功举办两次公园城市全球论坛,广邀世界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话理论、寻对策、求共识,共同探讨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发展新模式。

▲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

▲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

▲首届公园城市全球论坛

▲第二届公园城市全球论坛
成都市联合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与联合国人居署、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腾讯云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集思广益开展公园城市理论及重大课题研究,凝心聚智、博采众长构建了一套涵盖理论源脉、科学内涵、指标体系的公园城市理论框架,形成《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理论专著,发布《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
-
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了《成都市通风廊道构建与规划建设管控研究》、《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研究》、《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的城园融合布局模式研究》、《公园城市建设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题研究》等十余项课题研究,不断加深对公园城市理论内涵的理解、丰富公园城市的理论体系;
-
发布了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
-
同时,出版了《鹿溪智谷公园社区规划建设——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实践探索》、《公园城市·成都实践》、《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等系列公园城市专著,总结成都公园城市实践经验。

二
公园城市规划探索
(一)创新规划体系
在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成都将公园城市的系列研究及专项规划成果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城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创新构建了“由上及下”、“由面及点”的多层次公园城市专项规划体系,以《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规划》作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和示范实践的规划总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规划》全面指导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同步开展各区(市)县公园城市专项规划和重点示范项目策划规划,确保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呈现。



(二)转变规划理念
在规划理念上,公园城市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城市发展方式、领导工作方式、经济组织方式、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
探索“公园+”营城路径,推动规划建设理念实现三大转变:
-
一是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聚集;通过人力资源提升,吸引企业汇聚,进而带动产业繁荣,实现人—城—产和谐发展;
-
二是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将全域整体建为一座大公园”转变,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公园化环境的生态、美学、文化、经济与形态等要求,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
三是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围绕人的需求,从使用者角度积极建设多样场所、策划多种活动,增强空间归属感。
(三)完善技术标准
同时,为突出公园城市特征、支撑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保障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目标落地实施,成都围绕“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强化公园城市格局塑造、彰显公园城市空间特色、提升公园城市空间品质和强化公园城市空间保障”五个方面,创新构建了5大类25小类,共涉及N项技术管理规定及规划建设导则的公园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将公园城市特点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

三
公园城市建设实践
(一)创新工作机制
为高效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成都创新构建了由市级领导小组-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各区(市)县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组成的三级组织机构,加强组织保障,落实工作机制。
同时,创新考核机制,制定并出台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示范片区管理办法》、《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示范片区申报指引(2019版)》和《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片区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19试行版)》等系列考核标准。
(二)突出示范引领
同时,为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先行先试,成都编制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规划》,力争在2035年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新发展理念是指导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内在灵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强示范、找优势、挖潜力”创新比较优势分析;围绕体现公园城市示范区世界城市的位势能级、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分别从世界城市评价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要求和未来城市发展趋势三个维度,综合其核心关注领域,通过对成都特质、公园城市特征和国内外先进城市比较优势分析,找到成都的主要优势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方面作为示范方向。
基于对成都示范方向研判,规划结合总体目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六大方面,形成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二十项空间规划支撑策略。
-
以创新为新动能,着力构建多层次科创空间体系、大力建设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等,提升经济引领力;
-
以协调为新优势,全面推进多层级区域协调、实施全域差异化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等,提升综合承载力;
-
以绿色为新形态,努力筑牢公园城市自然生态本底、突出“公园+”空间特色、营造高品质公园城市场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提升可持续发展力;
-
以开放为新引擎,全面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完善天府文化展示和传播体系、创新“公园+消费”新模式等,提升门户枢纽辐射力;
-
以共享为新局面,推动营建“公园+”生活、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深化多元主体的社区治理等,提升幸福美好生活吸引力;
-
以安全为新特质,加快构建弹性适应性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灵敏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健全数字智能智慧运行体系、构建社会风险全周期防控体系等,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历史起点,成都还系统梳理、制定了与策略相适配的17项行动计划、77项重点工程,以此为抓手开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示范成势。
(三)实践探索成果
三年多来,成都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实现了规划理念、发展方式、营城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新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691处,新增公园面积42.99平方公里,建成天府绿道4408公里,公园、绿道成为市民新消费、新体验、新生活的重要载体,让市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变化;
成都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并成为年轻人最喜欢和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新一线”城市;
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日趋增强,GaWc全球城市排名从2016年第100位拉升至2020年第59位;
2019年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成都排名全球第89位;
全球城市实验室( Global City Lab)500强榜单中成都品牌价值位列全球第103位,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效初显。


成都的昨天是万户千门的熙攘,
也是草树云山的锦绣;
成都的今天是安逸巴适的闲情,
也是开放包容的热情;
成都的明天将是
彰显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的公园城市。
以“人民的幸福”为题,成都将努力用生活城市的品质留住人、用公园城市的形态吸引人,让每一位生活和工作在这座城市的市民都能够切实感受到公园城市的独特魅力。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规划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