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政府的住房规划需要考量多样的居住需求。
图片源自网络。
我国住房建设与规划起步较晚,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有待加强。相对于其他规划分支方向,住房研究相对缺乏,而已有的住房学术研究大多以社会全体或低收入群体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来测度目标人群的空间需求,缺乏对其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研究。2015-3期论文“城市低收入群体二元居住需求与住房供给研究——基于微观实证调查”提出,保障性住房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到使用者当中,熟悉人群生产与生活习惯,细分目标人群的居住需求特性。
文章认为,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出现了供给失配的问题,不少城市的保障性住房空置率被人诟病,出现了住房供应的“供给悖论”。在当前户籍制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续存的背景下,文章作者将低收入群体分为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两类,设计问卷开展调研,尝试摸清上述两类人群的住房需求。调研结果表明,由于地缘、文化、经济基础等原因,两类人群对于居住条件的期望确实存在明显的不同,分别体现为“固化”和“流动”的二元特征——市籍低收入人口由于家传私房、单位分房或安置住房等历史原因,大多数已经获得住房,由于无经济能力购买住房,因此没有其他选择而只有居住于原来的房屋,具有传承性与固定性;而非市籍低收入群体,因为其住房主要由就业单位安排或是自己租住,考虑到节约通勤成本而往往选址于就业地附近。文章提出“区位还原”主导下的市籍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策略,“低成本就业”主导下的非市籍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策略,以及“多渠道均衡”主导下的保障房综合统筹住房供给策略。区别化的低收入住房建设策略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住房供给实施机制,提高住房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中国特色国情下的保障房供给,是一个有趣的研究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展开阅读上述文章,以为学习、工作或研究的参考。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