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杨一村 · 保护式更新 |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城市工人居住问题,上海市政府调拨资金,首先在沪西工业区、普陀区域内征地,开始修建工人住宅。1952年,首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落成。先后200余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敲锣打鼓乔迁新居。

△曹杨一村劳模家庭布置新居
谈起搬入曹杨一村的场景居民都语带自豪:屋里,自来水、电灯、煤气、抽水马桶齐全;屋外,草木繁盛,河浜环绕,风景优美。


△曹杨一村历史风貌
“统一规划、统一建造”。作为计划经济下建设起来的住区,曹杨一村是社会主义上海公房体系的开端之作。其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公房体系的“四统一”原则,即由政府出资,按照“统一投资、统一建造、统一分配、统一管理”,为工人群体建造公共住宅。
“15分钟社区生活圈”雏形。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现代“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的大型住区,曹杨新村以社区中心600米服务半径规划社区总体规模,分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居民无论游憩、就医或是购物,步行时间都在10分钟以内,加上弯窄密的路网体系,充分体现了“邻里单位”规划理论的要义。曹杨新村规划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并重,环状河浜像一条蓝色珠链,草木葱茏,整个新村环境舒适雅致。


上图 “邻里单位”理论模式图(图片出处:佩里(Clarence Perry))
下图 曹杨新村规划总平面图(图片出处:汪定曾)
70年过去了,虽建筑日渐老化,30平米的小屋中住着几代人,但曹杨一村依然是居民心目中荣光不灭、生活便利的“宝地”。




△ 曹杨一村新风貌 图源:是然建筑摄影
2019年,普陀区在全区范围内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曹杨一村被纳入首批名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留改拆并举,以保护保留为主”的工作要求,曹杨一村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采取原址保护、留房留人的方式,力求在保护好优秀历史建筑、传承人文底蕴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品质,解决老旧住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上图 曹杨一村屋面修缮
下图 曹杨一村新风貌
来自上海建筑学界十余名专家和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提出了关于曹杨一村“保护性修缮改造,解决民生居住困难”的思路与建议。最终明确:对于内部结构的改造,采取北面内天井外墙向外拓展2.65米的方案,套内包进各家独用的卫生间和厨房间,每一套房平均多出约4平方米使用面积;房屋外部则主要采取“恢复建筑原貌”的保护与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原材料、原工艺的技术原则。标志性的红色屋顶拆除重做,使用黏土机制平瓦,还原历史风貌。南立面作为一村的外立面重点保护部位,恢复了后期被拆除的大部分窗间墙。所有窗户都按照原有式样改造成紫红色的仿木纹中空玻璃铝合金窗,山墙上的回纹镂空设计装饰造型,也将被保留下来,作为标识物。建筑北立面原有的木结构平瓦雨蓬在改造前也进行了完整落架并进行了编号,新建的入口完成后,木结构平瓦雨蓬将重新拼装复原。


△ 曹杨一村新风貌 图源:是然建筑摄影
环境景观提升方面,组团绿地承载着曹杨居民露天电影、夏日纳凉等诸多回忆。设计师以组团绿地为载体复原场地记忆,运用现代手法,设置了纳凉广场、休憩廊亭等,并增加了智能化设施,如5G人工智能灯杆、电子屏等,可以同时实现智慧照明、环境监测、播放广播等多种功能。希望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互动的未来居住区公共空间。在宅间,对建筑周边绿化进行改善,梳理下层植被品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树木。设计了晾晒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晾衣架,通过合理布局,开阔了景观空间。小区交通规划上将活动空间与车行空间分开,人车分离,梳理空间脉络,并且增加停车位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仅一工区的停车位就从原来的20余个增加到70余个。同时,小区内的架空线全部入地,居民头顶不再有“蜘蛛网”。原先有些许杂乱的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曹杨一村改造前后平面图
曹杨一村室内户型改造更是实行“一户一图纸”,设计师团队根据近1500户居民房间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为每家每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设计方案。“有的居民家里人少,需要一整间大屋子;有的居民家里人多,需要多隔出一个房间。” 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师金晓明说,“我们把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落实到每一张图纸上,后续环节按照图纸施工、执行。”



△ 曹杨一村新风貌 图源:是然建筑摄影
本次曹杨一村的改造是在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之间寻求平衡,是积极探索工人新村保护性改造。倚环浜而建、红瓦白墙的空间结构与风貌得以留存,共用厨卫的居住空间却变身为独门独卫的“新居”,曹杨一村的新生正在一步步到来。
改建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
改建施工单位:上海外经贸工程有限公司
改建实施单位(管理):上海西部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曹杨一村 · 保护式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