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建筑》2019年第2期

保罗·奥利弗《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评述
潘 玥

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Paul Oliv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在英国,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准备约在19世纪中叶完成,学术研究在20世纪中叶成型。但是英国在此领域的贡献在于不仅对本国的风土建筑有深入研究,还形成了世界风土建筑综合性的全景式的建筑学研究。更进一步的看,继阿莫斯·拉普卜特(Amos Rapport),作为《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的编者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加深了现代建筑史学研究的整体性转向。
1997年,《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三卷本(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在英国问世。对于这套书的问世,阿莫斯·拉普卜特提出,《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的问世代表风土建筑的“自然史”式研究阶段已经完成。拉普卜特认为,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会有两个阶段,一种是“自然史”,即对研究对象进行基础性的收集,整理,识别,分类工作;一种是“问题史”,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导向性诠释理论。在《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一书中,编纂者间或提及风土研究的理念与理论,但拉普卜特认为这一研究处于“自然史”的研究阶段,主要形成的是两部分的成果,一是对世界各地的风土建筑作描述、记录,二是识别风土建筑的多样性进行分类。他认为,这套书的编篡预示着风土研究的第一步已经确立,即已经完成了“自然史”阶段的研究工作,风土建筑研究至此可以进入“问题史”的阶段了。作为类比,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ur Studies)的研究来自“问题史”的视野,但因为缺乏“自然史”的视野和积累,不成熟地过早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路径和过多数据,妨碍综合的研究形成,故而导致其发展受阻。而《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的编篡则为风土建筑学这一学科奠定了基础,其积累有助于寻找理论问题,也有助于收集新的信息。他进一步指出,目前应当借鉴环境行为学,即将风土建筑的设计视作“模型系统”进入“问题史”的研究阶段。
那么该书的价值是否也如拉普卜特所说主要在于此,即完成这一学科的“自然史”式的研究任务?《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有三卷,第一卷是“理论与原则”,第二、三卷是“文化与栖居地 ”。首页的风土世界图示将20世纪现存的风土建筑从文化-环境的角度作了七个分区,显示了风土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地理上的分布情况,使人联想起拉普卜特在《宅形与文化》中对建筑两分本质(dual nature)的阐述。《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对风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的定义如下:
风土建筑包含住宅以及人民的所有其他建筑,与周遭文脉,与可获得的资源相关联,通常是其所有者或者社群建造的,并且使用传统的技艺。所有的风土建筑的形式均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与源于文化的价值,经济,生活方式等相适应。
进一步的,保罗·奥利弗在《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中如此解释背后的价值认知:
更重要的是,智慧、技艺、对人类需求的满足的可持续性都体现在风土传统中,而这对未来的人最为重要。更进一步而言,也有关于传统特征识别性,建筑遗产的实存保护等问题。因此,我认为对风土传统的研究和保护,以及延续它们的必要能力对于21世纪的成千上万的建筑而言是基础性的。到那时,仅印度次大陆一地就有十亿人,95%将居住在风土建筑中。集合住宅鲜有真正成功,浪费了技艺,知识和动力;下个世纪世界住宅需求的解决之道恐怕很大部分在于风土建筑的支撑、加固和完备的利用。
由这位编篡者在《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的导言中对风土建筑的定义和观念演变所做的粗略追述,我们可以一瞥其鲁道夫斯基式的追问——对住宅问题的关切。人们长期居住的住宅并非建筑师群体建造,而是自发建造的风土建筑,这一类型拥有应对不断的生活变化和环境变迁的适应力,这一价值追述必然决定这本书不会使用地理分野视角,而是泛地域化地追求建筑学的难题答案。因此其编撰视角既非考古学出发也非人类学兴趣,是为了应对居住问题从风土建筑中寻求答案的“建筑师”命题,但在寻求转化和应用风土建筑的途径之外,其视野又不限于此。
首先,奥利弗认为风土建筑被长期忽略的状况显示了对于建筑学的一种不全面的理解,需要通过对这一数量巨大的建筑从定义开始进行建筑史学思考“变革”。Architecture一词源自拉丁文architectura,沿用至今,建筑被认为是关于房屋的一门艺术或一门科学,这词起源于希腊文的arkhitekton,是由archos(统治的,主导的),tekton(手艺人,建造者)组合而成,这个词强调的是主导的建造者,以及他的设计和建筑物。在传统的历史与百科书中“建筑”一词多被指涉纪念性的,有名的,意味着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庙宇,教堂,政府所在地,机场,歌剧院等。这些建筑由伟大的建造者和继承者,专业的设计师完成,专业分化出的领域负责识别和解决设计和施工的问题。实际上,风土建筑构成了人们建成环境的大部分,且是由所有人或者具有聚集资源力的社群或者地方工匠建造。
此前,西方的百科全书一贯重视上流社会的纪念性建筑,代表着对专业建筑师的重视,而风土建筑这一数量巨大的建筑却被忽视了。奥利弗意欲编篡的则是第一本关于风土建筑的百科全书;关注的是20世纪尚在使用中的风土建筑;它将基本以环境-文化为划分的依据,而这是风土建筑的双重性质决定的。
那么,如何定义这些数量巨大的建筑类型呢?实际上这一对象本身——关于风土建筑的定义至今仍然存在着各种争议,各种用词之间的辨析也就亟待解决。奥利弗指出,正因为西方一直强调对专业设计师建筑作品的重视,所以对于这一对象的用词也反映了这种偏颇。直到1980年代,原始建筑(primitive)一词的使用反映了学界注重其原始与教化的区别,仍然并未意识到风土建筑其环境-文化的双重性质。遮蔽物(shelter)强调的是建造的原始动机是获取遮蔽,对于各种各样的建筑,它的内涵就不充分了。本土建筑(indigenous architecture)一词,则不能囊括那些并非由本地居民,而是由移民和殖民者建造的建筑。无名建筑(anonymous architecture)一词本身就反映了观察者所带有的对留名建筑师的偏见。自发建筑(spontaneous architecture)暗示了建筑都是被无意识无动机地建造的。在美国,平民建筑(folk architecture)的使用在美国很普遍,则过于暗示了阶级划分, “农民”“乡村”这些词含义过于狭隘。传统建筑(traditional architecture)一词则不能区分出大量的纪念性和专业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尽管《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收录的建筑确实均包含于传统。
因此,奥利弗采用vernacular一词来对这一类型的建筑进行定义,即风土建筑。在语言学中,vernacular是一个本地习语,所包含的建筑传统如语言传统一样宽广。这个词本来自于拉丁文vernaculus(本地的,当地的),就好像语言学上采用这个术语描述对立于那种有别于官方用语的语言,语法和句法等的方言,这个词扩展的意义对应地描述对立于正统建筑(formal architecture)的那种建筑风格而使用,即指那些普遍的民间建筑。在1839年时,这个词首次在英国使用,断断续续并没推广,直到1950年代才得到较为普及的使用。有时候,Vernacular这个词指向种族的,有时指向地方化的,它既涵盖了这类建筑有时起源于农民,有时又关联于宗教,有其多样性的内涵,如同语言一样,包含着一种方言上的差异,有时候会在与世隔绝的社群里找到它。因此,使用这个词可以较合适地显示风土建筑其环境-文化的双重本质,同时较少造成误解。
接下来,奥利弗就风土建筑其环境-文化的双重性质,回顾其早期的研究历程,并结合其多学科的发展历程说明其独特性——双重本质,对这一点奥利弗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再的强调,不仅在《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的综述部分予以强调,其编目设置完全呼应了对这一特质的深刻认识。在19世纪中叶完成的风土建筑的价值认知准备主要的是在艺术、文学敏锐的观察者诸如华兹华斯、拉斯金等思想巨擘驱动之下带动建筑学由经典建筑向风土建筑转向,主要策源地是英国。但在另一个层面,奥利弗首先指出,关于风土建筑的研究内容则更为普遍地出现在非建筑学的,也非任何专业人士的记录中,这些有关于原始形态土著建筑传统的记录信息丰富,也与观察者的知识背景、兴趣与观点相关,必然带有个人的气质。而之后人种学(ethnographic research)、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发展接续了这种兴趣,人种学在考古学和进化论带动的发展下,更多系统化的研究将建筑纳入物质文化的记录,特别是它们往往代表着“原始的”人和社会的“未开化”状态,这一类研究持续了数十年。但是这种兴趣也并不是来自于建筑学内部的,这种外部学科的兴趣转化为专业性研究,并在各自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客观可见的是,在19世纪末之前,关于风土建筑这一主题的文字大部分出现在旅行者冒险家的记录里,即使有时候收录进科学探察也是隶属于个人化动机下的记录。
回到建筑学自身的反思和发展,早期关于风土建筑这一话题的研究在19世纪初逐渐形成于欧洲。接续华兹华斯、拉斯金的思想基础,19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的飞速发展和流行进一步促进这些研究,在北欧,德国和欧洲中部国家,现代主义建筑师的许多实践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均受此价值认知转变的影响。在1964年的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中,风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教益被以一种跨文化的视角含蓄地表达,其展览地位于纽约的MoMA(现代艺术展览馆),这个展览汇集的内容与展览的地点预示了公众对风土建筑这一主题的认知不断发展。
这些研究动向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从20世纪起乡村传统逐渐消亡,关于风土建筑的研究逐渐浸染于乡愁。通过对风土建筑研究历程的回顾,奥利弗认识到一种总体性的境况:建筑学方面对风土建筑的研究在20世纪前半叶虽然有时也有历史学角度的注解,但极少有社会语境角度的调查支撑,反之,艺术史和建筑史学者的关注主要将其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分类,现代主义建筑师则希望从风土建筑中获取灵感,因为认定其支持功能主义美学,风土建筑诸多先例支撑了小至人体模度大至巨构建筑的形式特性。鉴于此境况,因此有必要将这些多视角的研究进行汇总。
在出于对风土建筑的环境-文化两分本质造成的多学科研究视野形成的成果进行汇总之外,《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的编篡一方面出于一种“艺术史”的需求,希望此书既是一个积极的设计资源,也是一个主要的记录和参考来源,对建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应对第三世界住房需求激增。虽然动机与出发点不一,共同点都在于近期世界范围内风土建筑极速破坏下抢救性记录的需要。这就大大有别于拉普卜特所认为的仅仅是“自然史”视角的编篡,《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本身的编篡已经带有“问题史”的视野。这种选择是源于奥利弗对整个建筑学的两种焦虑:建筑学对整个社会的漠视,以及对明星建筑的过度重视,这一漠视会使建筑师群体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受到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风土建筑的定义仍然存在的争议带来了周期性的问题。从风土建筑的转化利用过程中,原本那些属于风雅建筑(polite)的更为“规制化”的设计,根据文脉和环境所需要的应变措施,其主要建造者的技艺的发展,又都会涉及风土建筑的边界,这也证明了在风土建筑和上流建筑之间划一道清晰的边界是不可能的。某些学者认为更棘手的恐怕是一方面上流建筑向风土建筑逐渐渗透精致化的设计细部和特征,一方面上流建筑自身也被风土化(vernacularization),上流建筑与风土建筑之间区分的原则往往取决于作者自身的背景,也部分取决于其是否热衷于将这个问题作为争论的焦点。
在这套里程碑式的著作出版后20年,奥利弗与世长辞,其追随者则形成了以人类学的方式研究风土建筑问题的覆盖网。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风土建筑研究者而言,以传统的方式研究风土建筑的历史已经不短了。即使对于风土建筑的更为国际化和多学科化的关注急速增长,但是相关学科的出版物获取性不足,某些方面的研究存在缺漏,同时某些方面则依旧是重复性的研究,这套重要的《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的意义对于我国的研究者而言则依然陌生。更进一步的,拉普卜特所说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进一步的研究,以“问题史”的视野把握住未来研究的“主流”,恐怕也是让每一位风土建筑研究者困惑的一项可称之为并非关乎风土研究的对象本身,而是以风土研究自身为对象,或者说是探究研究中的视野与方法的问题。那么今天的风土建筑研究者如何真正完成“自然史”的研究,迈向“问题史”的研究?或许这也是奥利弗在这三卷本的《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中为后续研究者留下的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次发布版本略有改动
潘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木质遗产委员会成员(ICOMOS International Wood Committee Member)。
图文来源:美术遗产(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保罗•奥利弗《世界风土建筑百科全书》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