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摘要





在国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自然要素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的保护研究在地形特征更为明显的山体、水体方面较成熟,但对于“可留可建”的丘陵保护与利用研究较少。文章在细化丘陵标准的基础上,以成都天府新区为例,通过注重丘陵底纹肌理的塑造来突出公园城市的大美形态,并以人的感知为切入点,重点探索不同感知视角下具有保留价值的丘陵识别和保护利用的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分类制定管控方式和建设指引,以期为丘陵地形保护与利用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高菲,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长兼副总工程师
谢超,现任职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程之浩,现任职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0 引言


新时期,国家以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总遵循,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持续深化高效能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也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空间要素与城、镇、村等人工环境之间的和谐统筹。2018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成都考察,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公园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最终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公园城市作为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表达,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是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和世界城市文明发展的时代探索。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注重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保护与协调,既是空间规划的核心要求,也是塑造公园城市底纹肌理、使公园城市散发别样魅力的内核基因。


在过去,大多数城市以“不挖山、不填湖”为原则,多是从山水格局方面实施地形保护,更加注重城市与生态敏感度更高、地形特征更明显的山体/ 水体的协调与发展,相关规划探索案例也较多,已形成了具有普遍共识的划定标准、管控要求和建设指引。例如,旧金山通过总体城市设计确定整体格局和城市天际线,以确保主要眺望景观线实现“山城对话”为原则明确建筑高度和体量控制;伦敦通过颁布《绿带法》《国家公园与乡村通道法》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山林和自然地形实施保护;福州通过分级保护、强化视廊控制的方式,以法定图则的形式落实山体保护措施;武汉以等高线为基本遵循,通过分级分类划定山体本体线和保护线,实现对特色山体的保护和控制。而丘陵数量广、保留利用难,缺乏法律法规的强制管控,因此对整个片区丘陵实施保护和利用的规划探索还比较少。本文以成都天府新区丘陵特色地形保护规划为例,突出天府新区的公园城市特征,并以人的感知为切入点,创新探索丘陵城市特色地形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思路和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案例参考。


1 精细识丘:研究制定丘陵分类的识别标准


按照现代地理学给出的定义,丘陵一般是指海拔在200m以上、500m以下,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0m,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经研究,丘陵的识别有多种标准,按照国家测绘规范地形分析标准,丘陵的识别标准为地形坡度在2°~6°,坡度在2°以下为平原,坡度在6°~25°为山地,坡度在25°以上为高山地。成都天府新区地形整体呈八分丘陵、两分平原,是典型的丘陵上的城市。


学术界对丘陵细化分类的标准无统一界定,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相对高差为50m就可称为丘陵,而在地形较高的区域相对高差在100~200m以上才被称为丘陵。根据天府新区地质调查报告中对地形地貌特征的评价并参考行业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满足200m 相对高差的基础上,结合坡度和高差两类控制指标,可将丘陵细分为浅丘(坡度为2°~8°,相对高差< 50m)、中丘(坡度为8°~15°,相对高差为50~100m) 和深丘(坡度为15°~ 25°,相对高差为100~200m)3种类型。将此标准运用到对天府新区的地形分析中,可以得出天府新区“浅丘为底,中丘成带,深丘侧立”的实际地形地貌特征(图1)。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1 成都天府新区地形细分图



2 具有保留价值的丘陵识别和保护利用标准


2.1 以人的感知作为评估丘陵保留价值的标尺


对于天府新区这样的丘陵城市,需要妥善处理好城市与丘陵之间“保与建”的关系,若全面保护,城市建设便无从下手;若全然不顾,丘陵地形可能面目全非。为协调好城市建设与丘陵保护之间的关系,遵循公园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逻辑,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案例,最终以“山上俯瞰、轴线车行、城区步行”3种视角下对丘陵地形的感知程度作为评估丘陵保留价值的标尺,在山上俯瞰能够收获“丘在城中”的整体印象;在轴线车行中可获得“千丘万岱”的动态体验;在城区内漫步时可品味“丘高气爽”的街道氛围。


2.2 以人的感知识别出具有保留价值的丘陵的方法和标准


2.2.1 山上俯瞰视角


对丘陵地形的感知与观测视点、人眼视距及丘陵起伏所呈现出的凹凸感息息相关。视点影响人们的观测体验,视距则是观测目标物清晰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视距下观测到的目标物清晰程度不同,并且以能见度作为人眼能看清目标物轮廓的最大距离,能见度受季节、本地天气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是人眼视距的重要衡量指标。


山上俯瞰视角是展示城市整体风貌的最佳视角,人能获取广阔的视觉图景。俯瞰的视觉特征决定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明显凹凸感的丘陵才能被轻易识别。相关视觉敏感性研究表明,人眼能否辨认出物体,与物体投影在人眼中的角度有关,在人眼中形成1/15°以上投影的物体能被轻易辨认,当投影位于中央25°范围内时,就能辨认物体的立体感。


本文以成都夏季平均能见度7km为观测视距,在此视距范围内,2km²区域内高差大于25m的丘陵能被轻易感知。同时,由于在城市建设区域内25m的可感知高差易被建筑高度消减,只有位于不被建筑遮挡的大型集中绿色空间中的丘陵及建设区边缘的丘陵能被明显感知。根据识别标准,以天府新区龙泉山的观景点为观测视点,识别俯瞰视角下的生态区域和城市建设区域可感知丘陵( 图2)。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2 山上俯瞰视角下天府新区生态区域( 左) 和城市建设区域( 右) 的可感知丘陵示意图


2.2.2 轴线车行视角


城市道路既是组织城市景观的骨架,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轴线和重要交通联系功能的道路更是展现城市形象的“第一界面”。


根据行车视觉研究,当人坐在车里时会有连续动态的视觉体验,在考虑行车速度和两侧有建筑遮挡视线的情况下,人眼往往聚焦于道路两侧外1~2个街坊(300m) 内的景观形态和细节,研究发现对道路两侧地形的感知主要受到丘陵与道路的空间关系、丘陵与人眼的视线夹角及丘陵自身坡度3个因素的影响(图3)。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3 轴线车行可感知丘陵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示意图


(1) 丘陵与道路的空间关系决定丘陵能否被感知。当丘陵位于道路两侧第一可视界面时,即丘陵紧邻道路分布、无建筑遮挡时,人能一目了然地感知到丘陵。


(2) 丘陵与人眼的视线夹角大小决定丘陵被感知的强弱。丘陵映入人眼中的大小与其在人眼中形成的视线夹角直接相关,由视距和丘陵的相对高度共同决定。以300m为观测视距,根据车行视角下物体高度与视距的相关研究,其比值不小于1/4 时,能够清楚感知物体体量,即丘陵高度≥75 m,视线夹角≥14°,此类丘陵体量感明显;结合人眼最小视场角(3° ) 理论,可以得出当丘陵高度≥15m时,形成的视线夹角能使人眼感知出与平地不同的效果。


(3) 丘陵自身坡度决定形态特征。坡度越大的区域,被感知的丘陵形态越明显,坡度大于8°的中丘区域具备丘陵形态,有起伏感;而坡度大于15°的深丘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丘陵形态,起伏感强。综合考虑空间关系、视线夹角和自身坡度3个重要感知因素的影响,本文得出轴线车行视角临路成丘、腹地显丘和丘藏于地3类典型感知界面的识别标准(图4),并按此标准识别出天府新区轴线车行典型感知界面(图5)。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4 3 类典型感知界面的识别标准示意图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5 轴线车行视角下天府新区典型感知界面分布图


2.2.3 城区步行视角


位于城市组团内部时,人对丘陵地形的感知呈现出身临其境的特征,这是因为其以自身为参照物,通过体感( 身处丘陵坡面上的感觉)和视觉(丘陵外的观察)感知丘陵。


研究表明地形的坡度和相对高程是影响体感的重要因素,在坡度不低于10°时,身处丘陵坡面上有倾斜变化的感觉;视觉则对丘陵相对高程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城内步行视角下,当视距与高度的比值不低于1/2时,所观察的物体具备体量感,由于步行视距一般不低于10m,丘陵相对高程不低于20m时具备体量感。综合坡度和相对高程两方面影响因素,本文以丘陵坡度不低于10°、相对高程不低于20m作为可感知丘陵的识别标准(图6)。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6 体感、视觉与丘陵坡度、相对高程

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在城内步行视角下,丘陵的生态及景观功能不可忽视。相较而言,具备高生态价值的丘陵往往具有更高的感知价值,因此需要在可感知丘陵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丘陵植被的生态价值,识别生态价值突出的可感知丘陵,并按照丘林交错、规模较大和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定丘陵集中连片区域。同时,按照以上识别标准和划定原则,识别天府新区丘陵集中连片区域( 图7)。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7 天府新区丘陵集中连片区域识别


2.3 丘陵地形保护和利用的规划探索


2.3.1 俯瞰可感知丘陵:城外划园、城内留廊


为了在山上俯瞰视角下呈现出丘陵的整体形象,应结合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实际,对生态区域与城市建设区域的可感知丘陵实施差异化管控。


对于位于生态区域中的可感知丘陵,可通过划定特色丘陵公园、纳入全域公园体系,同时采用点位控制的方式,突出体现片区丘陵地形。例如,衢州体育公园就延续了公园的原有地势,将自然地形与公园建设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绵延起伏的整体环境,实现对成片丘陵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对于在城市建设区域内完整保留成片的可感知丘陵,可通过预留视线廊道,使丘陵可以完整地被感知,如在福州山体保护规划控制形成“山与山、山与水、山与城”的视廊,保证特色地形从多种角度可被感知。最终,可结合天府新区俯瞰可感知丘陵分布情况,在生态区域内划定7 处丘陵公园,在城市建设区域内划定5 条视线廊道(图8)。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8 天府新区丘陵公园和视线通廊分布图


2.3.2 车行可感知丘陵:多线并举、刚弹结合


以轴线车行视角3类典型感知界面为基础,针对界面中的丘陵,在尊重城市建设实际、保障用地功能的前提下,构建一套刚弹结合的多种控制线管控体系(图9)。对于在临路成丘界面中的丘陵,需综合丘陵大小及位置因素划定丘陵控制线和界面控制线。当丘陵位于城市绿地内或丘陵所占地块的比例低于地块绿地率时,通过划定丘陵控制线管控,在地块建设及景观设计中保留丘陵的完整性;当丘陵所占地块的比例高于地块绿地率时,通过划定界面控制线管控,在保证原有地块功能不变的同时,实现对沿路丘陵界面的保护。对于腹地显丘界面中的丘陵,通过丘顶控制线完整保留原生丘顶,确保车行时能够感知并控制临路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控制线。对于丘藏于地界面中的丘陵,以划定轴线特色感知地块的方式,通过沿路退台建设、建筑高度随坡就势和行列式布局等建设指引,延续并强化原有丘陵形态和地势特征。因此,可根据以上划线原则,在天府新区轴线车行感知界面内划定各类控制线和特色感知地块,其中共划定各类控制线79 处(图10)。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9 轴线车行视角下可感知丘陵管控与建设指引示意图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10 天府新区各类控制线及特色感知地块划定示意图


2.3.3 步行可感知丘陵:分类指引、落实地块


步行可感知区域主要为城市开发边界以内、轴线车行感知区域以外的城市建设区。根据城内步行可感知丘陵的识别标准,划定具有丘陵连片特征的区域,并进一步结合城市山水资源及重要功能分布特征,将丘陵集中连片区域划分为临山水地块、重要功能地块和一般地块3种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地块进行差异化的建设引导,强化城区内步行视角下的丘陵地形感知。


临山水地块应充分结合临山、滨水的区位特征,注重与山、水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通过以绿化为主的虚轴和以建筑为主的实轴塑造山水廊道的视觉中心。重要功能地块重点强调建筑的标志性和识别度,通过丘顶高地高建及丘脚依丘成组两种形式实现建筑与丘陵融合的最佳展示,突出重要功能地块的标识引导。一般地块强调建筑形态与丘陵地形的无界融合,以建筑层台布局、随坡就势,道路随丘而设为基本布局原则,通过以植被和建筑为主的两种布局形式进一步强化丘陵地形特征,实现将建筑“放入”丘陵中。



3 丘陵地形保护下的建设指引


3.1 构建一套彰显丘陵风貌的建设控制指标体系


结合3类视角下丘陵地形的感知特征,分别明确俯瞰视角下丘陵公园原生地形地貌保留率、视线廊道内外建筑高度,车行视角下各类控制线,以及步行视角下3类典型地块内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指标,突显丘陵地形风貌(表1)。


表1 3类视角下丘陵风貌的建设控制指标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3.2 形成“2 种基本模式+6 种特色模式”的丘陵城市建设指引模式


结合丘陵城市浅丘和中丘两类地形特征,形成丘上建城的2 种基本建设模式( 图11)。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图11 浅丘、中丘建城建设指引示意图


浅丘区域以融丘入城、随坡就势为原则,注重建筑与丘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通过随坡就势、局部覆土建筑等形式显现丘形。中丘区域遵循留丘为景、显坡露顶的原则,丘脚建筑围绕丘陵形成空间内聚、围合向心的布局形式,同时通过丘坡或丘顶留绿,形成庭院小游园、丘陵景观通廊或局部放大丘陵景观展示界面。


在2种基本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临山水地块、重要功能地块和一般地块3种典型地块类型,形成6种凸显地块特征、彰显地形特色的建设模式。①丘陵绿廊:以带状公园的形式预留视线廊道,绿廊两侧的建筑随坡就势布局,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感知,丘底建筑组团化、簇群化布局。②带状建筑:强化带状单体建筑以主轴形式布局,通过高地高建的带状建筑布局形式突出丘陵的地形特征。③丘顶留绿:丘顶不进行建设,保留高价值植被,形成观丘视觉中心,丘腰及丘脚建筑按照等高线围绕丘顶布局,以多层小体量建筑为主。④丘脚留绿:丘顶布局大体量公共建筑或大型商业综合体,突出重要功能建筑的标志性,控制丘腰建筑高度不遮挡丘顶建筑,丘脚留绿实现高价值植被保留。⑤楼缀绿间:建筑自由组合、整体随坡就势,散布于丘脚、丘腰及丘顶。⑥绿嵌楼间:注重场地和建筑设计与地形的结合,建筑层台布局、随坡就势,通过高差变化联系屋顶与地坪,形成连续界面。



4 结语


关于丘陵的保护与利用,本文在对丘陵精细划分的基础上,以人的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重点关注丘陵识别的技术方法、多维层次的管控方式、地块层面的建设指引3 个方面。按照“明确感知维度—识别感知范围—锁定空间边界—分类管控指引”的思路框架,根据区域特色地形、区位特征与上位规划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提出地块尺度的建设指引,切实指导丘陵保护和利用规划落地实施,实现丘陵的最优呈现和城市建设与丘陵的相互融合。


打造公园城市是天府新区城乡建设的时代命题,关于丘陵保护与利用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指引还需在实践中检验,也需应用更多的技术方法优化完善,以便更好地保护丘陵特色的地理格局及更加科学地指导城乡建设。


原文刊载于《规划师》2021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阅读更多

【好文推荐】基于行业发展视角的养老机构分布、运营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成都为例

【好文推荐】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城市有机更新——以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为例

【好文推荐】城水融合视角下的沿江轴线规划探索——以成都市沱江发展轴为例

【好文推荐】从“拾遗”到“拾趣”,工业遗存与城市的“共融”之路探索——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好文推荐】成都都市圈空间协同策略探讨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好文推荐】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