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媒体视角|大动作!广州出台全国首个城市级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交通物流作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交通枢纽功能强、物流产业规模大、市场主体成熟等发展优势,但也面临物流园区与交通枢纽、产业功能区布局衔接不够、融合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效等问题,物流在城市体系、产业体系中承担“仓库管理员”“搬运工”角色亟待改变。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体系统筹起来,形成全国首个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两大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构建形成“通道+枢纽+网络”交通物流网络,推动形成陆海空联动、区域协调互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和亚太地区供应链组织中心,引领大湾区区域内外物流和供应链组织化、网络化、一体化运行。

展望到2035年,广州要建成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供应链组织管理中心,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地。


媒体视角|大动作!广州出台全国首个城市级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为此,《规划》聚焦建设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从“枢纽+通道+网络”大物流运行体系视角出发,提出了促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四大任务


任务一

打造大枢纽

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


推动物流园区与重大交通设施紧密衔接,打造以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的“5+10+N”空间布局,并结合商业商贸集聚区、居民社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因地制宜设置城市配送点,满足末端客户物流需要,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现代流通设施体系,实现“核心提升、组团拓展、多元增长”发展,探索“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枢纽经济新模式,培育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新动能。

规划到2025年,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50万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0-3100万标箱,铁路货运量达到3000-3800万吨,快递业务量达到120亿件,海铁联运运输量超过30万标箱,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至12%以下。


媒体视角|大动作!广州出台全国首个城市级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 重点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区、铁路枢纽等布局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圈层化布局主导产业,搭建要素大集聚、大流通、大交易平台,建设承载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的国家物流枢纽。


● 围绕重点产业区、珠江航道、铁路货站、高速公路建设10个大型物流枢纽,支持发展枢纽为集采购、分销、仓储、配送、加工于一体的生产制造、都市生活供应链综合服务基地,推动组团式扩散发展,打造成为城市扩张、城乡统筹的重大发展平台。


● 基于铁路货站、高速公路及制造业、商贸业等价值园区规划N个物流骨干节点,着力推动完善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加工仓储、分拨配送、金融保险等专业物流服务功能,为居民消费、工商企业提供高频率、小批量、多批次的运输活动。


媒体视角|大动作!广州出台全国首个城市级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交通物流枢纽布局规划示意图 



任务二

拓展大通道

畅通现代产业供应链


依托重要交通通道,畅通出海出境干线运输通道,加密区域性支线运输网络,促进干支通道高效衔接,打造“陆海空互济、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物流大通道网络。

规划到2025年,国际及地区通航点数量达到120个左右,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超过150条,铁路通车里程达到64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00公里。


● 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撑打造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织密“国际空中丝路”,加快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服务大湾区的航空保税物流中心;积极拓展国际货运航线,提升亚太航空货运枢纽和快件转运功能;与其他国际机场协同开展国际业务,做强广州国际航空物流品牌。拓宽“海上丝绸之路”航运通道,加强与国际航运联盟和班轮公司合作;巩固广州港至非洲、东南亚、地中海的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地位,拓展欧美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完善陆路出境物流通道,畅通通达西欧、中亚、西亚、南亚的5条国际铁路通道,大力促进中欧/中亚班列扩量增效;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增城西站、大朗站等,建设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赋能建设“穗新欧”“穗亚欧”战略性经济走廊。


● 加密区域性物流干支网络,服务大湾区建设和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4条从广州出发的陆域物流通道,有机融入“6主轴、7走廊、8通道”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主骨干网络,有效衔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北部湾等城市群,有力促进“广货北行”。推进部分内河航道扩能升级,畅通以广州港为中心的水运网络,推动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河源等港口为喂给港。加快广连高速、南中高速等建设,推动以广州为中心形成省内八大货运放射性高速通道网络,支撑引领构建“一核一区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


● 提升市域枢纽间互联互通水平,增强陆海空互济能力。围绕沿江、东南部、西部产业带,在主城区外围形成“两横两纵”高快速路通道,实现海港-陆港-空港物流枢纽南北互通、东西交融。加快完善南沙港铁路建设,改善港区与铁路站场接驳,形成由广石-广珠-南沙港铁路组成的“C字”形铁路通道,补齐海铁枢纽联运衔接设施短板。着重在广州都市圈、大湾区内的重点枢纽、重点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大型制造企业设立异地货运基地和跨境货站,完善广州陆空联运网络。鼓励建设“无轨铁路货场”、“无水喂给港”,提升珠江-西江黄金水道核心港区铁路、江海、公水联运网络。



任务三

搭建大平台

推动现代物流高效服务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搭建资源共享化、组织一体化的服务大平台,拓展现代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网络,全面增强服务效能。


● 打造智慧高效的物流运作平台。建立多部门资源共享的物流公共平台,打通机场、港口、铁路物流及信用信息节点,推动交通、海关、边检、商务等公共部门信息开放共享。优化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协同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创新水陆联运货物监管模式,推动口岸通关全程无纸化、智能化。强化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物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相关协会单位信用档案建立,建立健全行规行约自律守信机制,完善海关、口岸边检监管和企业信用信誉挂钩工作机制。


● 完善多式联运服务网络。培育壮大多式联运经营人,推进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和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以海铁公联运“一单制”联动机制为突破点,推进国际多式联运一站式服务。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设计环节标准匹配,促进上下游设施设备标准化发展,拓展自动分拣、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应用场景,提高物流操作效率。


● 建设安全可靠现代供应链体系。围绕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鼓励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做强现代制造业供应链。支持流通业相关产业线上线下跨界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实现外贸全链条标准化、数据化,创新商贸流通供应链。打造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产供销保障体系,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服务业向农场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延伸,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健全现代农业供应链。



任务四

营造大环境

引导交通物流融合创新


强化现代物流发展用地保障,加强交通物流枢纽建设的跨界融合,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大环境,培育壮大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支持现代物流创新发展。


●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统筹兼顾交通、物流、公共服务、区域发展功能,建设特色鲜明、高效集聚、规模化、链条化的交通物流枢纽,促进交通物流功能枢纽向产业集聚型经济区和综合功能型现代都市新区发展,把枢纽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的新动能。建设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应急物流等现代物流新业态,建设都市圈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加快建设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等。探索发展网络货运、高铁物流、通航物流等现代物流新模式。


● 壮大现代物流和供应链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交通运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物流行业联盟化发展。打造一批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领域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服务能力的“广州服务”供应商,推动一批现代供应链企业、产业项目落户广州,培育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市场主体。支持龙头企业拓展全球布局,加强国内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增强全球供应链协同能力。


为确保《规划》实施,“十四五”时期将重点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和“百个重大项目”,主要包括交通物流枢纽和节点优化提升工程、骨干物流通道网络高效畅通工程、国家物流枢纽与园区试点示范工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工程、货物流通效率提升工程、物流多式联运水平提升工程、现代物流新模式集约高效发展工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企业成链集群发展工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完善工程、现代物流政策体系建设完善工程等。



媒体视角|大动作!广州出台全国首个城市级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作者|张晓明、朴莲花、田聪、张文(GZPI交通规划设计所)

版式|GZPI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媒体视角|大动作!广州出台全国首个城市级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