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21年10月30日,第18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德高副院长发表主题演讲“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的比较、战略与行动”。报告从绿色城市与低碳城市的概念出发,研究借鉴哥本哈根、温哥华、伦敦、新加坡等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探索,构建绿色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行动路线图和规划建议,并展望了我国绿色低碳示范区的技术集成方向。
01
绿色城市与低碳城市的概念比较
我国在绿色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实践和行动数量庞杂,概念涵盖方面众多。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厘清绿色城市与低碳城市发展内涵,梳理建设目标,构建科学规划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城市概念的产生源于对环境危机的反思和对宜居环境的追求。早期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后逐渐与人口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领域结合,将其视为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城市空间巨生命体的持续、健康与协同。在政策层面上,《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年)》提出绿色城市的建设重点涵盖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绿色新生活行动等六个方面。据此,提出对绿色城市概念的界定:绿色城市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出发,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降低城市对生态系统扰动为原则,以绿色空间生境指数为衡量标准,追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城市。
低碳城市的概念则源于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是在绿色城市基础上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概念。其核心聚焦于通过“减碳”行为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在今年10月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六个领域的重点工作:(1)深度调整产业结构;(2)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3)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4)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5)加强绿色低碳重大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6)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据此,提出对低碳城市概念的界定:低碳城市是从人与人工系统的减碳增汇出发,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消费为主要对象,以城市碳排放总量为衡量指标,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
因此,绿色城市与低碳城市两个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两者的核心都关注人和自然,但绿色城市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绿色空间生境指数为主要指标;而低碳城市则更强调人与人工系统的关系,衡量城市的碳排放总量。
02
绿色城市与低碳城市的实践探索
总结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目前国外已有绿色城市与低碳城市的相应探索,其中三类实践值得参考。
第一类聚焦于低碳城市,以哥本哈根《2025年气候规划》为例。规划围绕能源消费、能源供给、低碳交通、城市管理四个关键领域,提出具体目标与举措,但其综合目标较为简单,多聚焦于能源供给侧的“减碳”。
第二类是将低碳城市与绿色城市理念相结合,以温哥华《最绿城市行动规划2020》为例。规划从健康的生态系统、绿色经济和减少碳排三个维度,提出十大绿色行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质量、绿色空间可达性、固废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鼓励绿色交通等内容提出指标约束。
第三类是编制综合环境战略规划,融合低碳、绿色和韧性理念,以《伦敦环境战略》和《新加坡绿色计划2030》为例。两者都提出为更美好、更绿色的未来做好准备,进而分解为相应绿色策略与行动,并针对城市面临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韧性策略。前者聚焦于洪涝情景下的供水安全和极端事件应对,后者则针对海平面上升、热岛效应和食品供应制定解决方案。
03
绿色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与路线图
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和韧性城市各有侧重,又互有交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我国的规划实践中需要将三者进行整合,树立一个总体目标:生境友好、功能复合、畅享绿意的绿色城市;能源清洁、消费有度、资源循环的低碳城市;安全可靠、自我适应、协同治理的韧性城市。又可进一步进行细化为三个分目标:
绿色城市分目标:(1)生境优先“+绿色”:将城市视为连续有机整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功能复合“绿色+”:以绿色空间为中心推动多样应用场景;(3)推窗见绿“绿色3”: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低碳城市分目标:(1)能源供给减碳:能源结构与能源技术双优;(2)能源消费减碳:消费端总量和强度双控;(3)资源循环无废:固体废弃物源头和末端双减。
韧性城市分目标:(1)危机应对完善,全面提升应对危险时的安全系数;(2)自我适应调节,提升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抵御灾害和自我调节能力;(3)智能决策治理,通过智能系统协同实现风险预测、评估与治理。
04
绿色低碳城市的具体行动和建议
针对绿色城市和低碳城市两大规划目标,结合雄安新区、成都公园城市等实际案例,提出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行动建议。
绿色城市行动与建议包含六个内容:(1)保护与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生物网络连通度,合理确定迁徙廊道宽度,提高生境斑块质量,建议推广“绿色空间生境指数”指标;(2)保护与增加蓝绿空间,保障蓝绿空间总量和绿地率,但具体指标应根据尺度和地域特征调整;(3)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4)以生态公园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Park-Oriented-Development);(5)提高绿色空间的覆盖率与可达性;(6)鼓励形式多样的立体绿化。
低碳城市行动与建议包括七个内容:(1)构建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体系,结合国情形成灵活的相互补充的供应系统;(2)应用多元化的调峰储能设施;(3)推广全周期节能减碳的绿色建造,尤其需重视既有建筑的低碳节能改造;(4)完善公交与慢行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提升步行环境舒适性,并对相应交通设施进行改造与预留以面向能源变革;(5)推进低碳经济转型,提升高碳企业用能效率;引入新兴零碳产业;(6)鼓励固废资源的再利用;(7)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在行动的基础上,强化技术和规划手段的集成,对我国绿色低碳示范区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发展方向:(1)城绿共生的融合城市;(2)绿色出行的紧凑城市;(3)集约高效的循环城市;(4)人性化街坊与建筑;(5)智慧管治系统。同时,在当前“双碳”目标被热烈讨论的背景下,应注意避免以下两个问题的出现:其一,绿色城市建设中,要避免片面追求绿地面积,而忽略绿地质量提升;其二,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避免盲目模仿照搬,避免“运动式”低碳。
文字整理:李子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0年电子阅读版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学科论坛】郑德高 | 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的比较、战略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