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1/3-1)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1/3-1)


中国新型城镇化下的绿色基础设施:马鞍山绿道开发的案例研究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China’s New Urbanisation: A Case Study of Greenway Development in Maanshan
自:Urban Studies, 2020, 57(3): 508-524
作者:Fangzhu Zhang, Calvin King Lam Chung, Zihan Yin
推荐:邵亦文,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yiwenshao@szu.edu.cn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即由公园、森林、农地和湿地等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正如其名,对于城市而言它已经成为像交通和水电供应一样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正因如此,绿色基础设施理应成为我们主动去管理和维护的城市资产,而不该对其采用放任自流的作法。在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中,相比于环境研究学者将绿色基础设施单纯地视为一种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空间,城市研究学者则倾向于将其视为企业家型城市(entrepreneurial city)表达可持续性修补(sustainability fix)意愿,进而保持经济增长的一种政治空间。换言之,这些城市寄希望于借助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塑造出更加清洁、环保的城市形象,并以此吸引来自新型经济部门的投资,完成经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以来,中国城市开始了新的环境转向(environmental turn)。绿道(greenway)作为一种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在国内不同的区域和城市受到广泛重视,得到大力推进。本文通过安徽省马鞍山市的案例,探究资源型城市绿道建设的动机及其实施效果。作者发现虽然该市的绿道系统尚不能有效地刺激旅游业发展,但它在促进城市宜居性方面成效明显,并能为运动型出行(active travel)提供物质支撑。以上发现表明,新兴绿色基础设施的物质空间和政治空间属性并不相互矛盾,而是往往同时存在:它既是绿色城市营销的重要策略,也能够成为有效提升生活和环境品质的干预手段。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1/3-1)
 
《美国规划学会会刊》里的国际内容
International Content i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源自: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87(1): 1-2; DOI: 10.1080/01944363.2020.1838195
作者:Ann Forsyth
推荐:周江评,香港大学建筑学院。zhoujp@gmail.com
 
全球化的冲击无处不在。对于原来主要侧重于研究美国本土规划事务、理论和方法的《美国规划学会会刊》,最近若干年也是无时无刻不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该刊主编安·福赛思教授最近几年都在积极思考该刊如何国际化。在最新一期的《美国规划学会会刊》中,安·福赛思撰写了编者按,阐述了其对于该刊国际化的最新思考。她首先回忆了该刊编委会对于国际化的相关讨论,接着给出了自己定义的国际化,然后提出了《美国规划学会会刊》刊登的五篇她认为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化文章。在此基础上,她向作者提出建议,怎样撰写能够被《美国规划学会会刊》接受的“国际化”文章。通过这个编者按,读者可以了解到作为一本国际主流的城乡规划期刊,《美国规划学会会刊》所作出的国际化努力,阅读其已经发表的若干国际化文章,还有该刊对于国际化投稿的相关要求和期待。因此,本文信息量不小,值得向有国际化抱负的城乡规划期刊的编辑和作者推荐。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1/3-1)

南特作为规划治理“绿色模式”的两种意象:“合作市”与“慢城市”
Two images of Nantes as a ‘green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the ‘collaborative city’ versus the ‘slow city’
源自:Town Planning Review, 2020, 91(4): 415–436
作者:Steven Griggs and David Howarth
推荐:申明锐,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shenmingr@nju.edu.cn
 
文章回顾了2013年欧洲绿都南特市推进兰德斯圣母院新国际机场修建计划的过程。作者运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反对机场修建这一高度政治化的抗议行动,揭示了南特传统“合作城市”模式在可持续性和合作方面的局限性;并将抗议行动所体现的以反对新自由主义和大都市主义为特征、有别于南特传统“合作城市”的发展模式定义为“慢城市”。因兰德斯圣母院新国际机场的修建与南特历来“负责任、可持续”的生态城市理念存在矛盾,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流动性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可能,这一修建计划引起了许多争议。文章首先描述了南特市的政治领导层如何运用新颖且具有吸引力方式,试图否定反对新机场建设的意见。指出虽然南特传统的“合作城市”模式蕴藏着民主潜力,可以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但它也产生了新的等级与排斥,这可能与其平等主义理想背道而驰。此后,作者着重分析了反对市郊修建新机场的抗议活动及其代表的“慢城市”模式,这是一场普遍的、具有象征性的抗争,它提出了慢农业、慢生活等理念,反对公私合作以及更广泛的国际化。虽然可以将反对机场修建的抗议视为一场农村社会运动,但其理想、逻辑和组织形式已经被南特市政府逐渐接受和采纳,在这种情况下,起于农村的活动对城市治理和政策主导逻辑提出了挑战。文章认为“合作城市”在治理方面可能面临的“混乱”情况和偶然出现的霸权政治,在这一类模式治理的过程中,要关注协作规则,以及协作实践的推广与边界划定,并进一步揭示了城市治理的新可能性。

相关阅读
期刊导航(2021/2-4)
期刊导航(2021/2-3)
期刊导航(2021/2-2)


排版 | 徐嘟嘟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1/3-1)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1/3-1)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1/3-1)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