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笔谈】曾鹏 | 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

编者按 

近年来,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频发,暴露了城市在自然力量面前的脆弱性,“城市韧性”再次成为焦点议题。提高城市系统性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新的技术手段、空间规划管控,也涉及社会组织和治理等诸多方面。应对城市突发灾害和紧急事件,如何运用智能技术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支持、促进绿色技术在基础设施系统的运用、通过规划提高城市空间格局的韧性、提升系统性的社会响应机制和治理能力等,都是“城市韧性”的重要议题。为此,本刊编辑部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韧性与空间规划”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

曾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全球人居环境。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预测:全球变暖趋势至少延续至本世纪中期,随之而来的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灾害增多不断威胁人居安全与生态安全。近年来,澳洲林火、北美大旱、东南亚台风,以及今年我国河南水患提示我们,增强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城乡空间的应灾抵抗力与恢复力,已经成为空间规划最重要的价值导向之一。中华传统智慧中蕴含丰富的灾害治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引导我们认知和应对自然灾害,建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系统。因此,将传统智慧与新时代规划技术及规划体系有机结合,对科学防控极端气候灾害、提升城乡空间韧性有重要意义。下文从空间规划所涉及的系统韧性、格局韧性、机制韧性三个维度解析跨越时空的灾害治理智慧。

 

一、系统韧性:“人与天地相参”“三才共生”构建自然和谐的人地系统


自古以来,我国崇尚“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赞天地之化育”“万物一体同仁”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态度,认为“天地人三才共生”、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系统,而系统的包容与韧性则是其抵抗外界冲击和扰动的屏障。新时期,构建安全韧性的人地系统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目标,契合“人与天地相参”的传统智慧。由此,空间规划工作需要把握自然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以知天时;熟悉自然资源全要素分布格局,以识地利;了解居民点体系的规模、级别、布局、数量等情况,以晓人和;在此基础上科学识别人地关系特征,优化要素配置及空间格局,提升系统韧性阈值。

 

应对灾害,区别于西方文化中“诺亚方舟”式的神启与逃离,中国古代亦形成完整的韧性发展理念与朴素的韧性智慧。表现为直面灾害,通过改造和提升系统韧性,进而与之共荣共生、形成“生命共同体”,实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韧性人居环境系统。

 

二、格局韧性:“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灾害治理与空间格局优化有机结合

 

空间格局韧性,是人居系统应灾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基本维度与关键维度,也是空间规划体系重要的韧性实现维度;提升区域(流域)空间格局韧性,可使区域中的节点安全具有基础保障。“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大禹治水”就是基于区域空间格局韧性优化的施治策略,体现古人的灾害治理智慧,也反映其对人地系统韧性的精准认知。《史记·夏本纪》中记述,大禹摸清洪灾影响区域的空间形貌特征与山川走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开展以“疏导为主、壅塞为辅”的区域治水工程,最终去除水患。

 

此外,“避害”与“趋利”的有机结合也是传统智慧在空间规划体系的价值映射。以灾害治理为契机,优化空间格局及资源配置,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据记载,大禹在施治水患的同时完成空间资源总体规划:退水处规划良田、桑土,提供农业耕作空间;低洼处规划“四渎”,成为供给水源的湖泊,亦作为应灾调蓄空间;依据治水形成的山川格局划分九州,支撑后续发展。一系列施治策略与当下空间规划的技术逻辑高度契合,将灾害风险防控与资源优化配置有机融合:优先保证灾害治理、韧性提升,而后划地营城、实现持续发展。

 

三、机制韧性:“上工治未病”,重视风险评估,建立智慧监测评估系统

 

人居系统与生命系统都具有复杂开放系统的特征。人居环境在灾害冲击下的韧性,也类似于生命系统的免疫能力。《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之前能预测、预防并掌握治疗主动权,实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的“上工之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时也指出:“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依据“治未病”理念,人居系统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和预警能力,以及临灾的主动响应能力,是重要的韧性表征,也是完善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新技术条件下,“治未病”思想应结合智慧技术,加强灾害风险的监测、预警和评估系统建设:包括气候变化趋势预测、风险预测评估、灾害情景模拟、灾害传导仿真、城市脆弱性分析等;并建设智能应灾响应与决策平台,将“治未病”思想延伸应用于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的全过程,提升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机制韧性。

 

综上,面对全球变暖、气候格局变化,未来极端气候灾害的概率显著增加。空间规划体系要承担起责任和使命,从中华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科学有效地提升人居环境系统的韧性。


本文引用格式:曾鹏. 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韧性与空间规划”学术笔谈. 城市规划学刊,2021(5):6-7.


更多相关阅读 

【学术笔谈】潘海啸 |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韧性与空间规划

【学术笔谈】孙建平 胡芳亮 | 基于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上海市重大自然灾害叠加风险防控研究

【学术笔谈】赵燕菁 | 符合中国国情的防洪规划

【学术笔谈】刘奇志 | 做好规划统筹协调、增强城市防灾韧性

【学术笔谈】曾鹏 | 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学术笔谈】曾鹏 | 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

【学术笔谈】曾鹏 | 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0年电子阅读版

【学术笔谈】曾鹏 | 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学术笔谈】曾鹏 | 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