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1

研究缘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构建“行动—评价—行动”的闭环系统,形成省-县-村的资源配置与项目传导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因此,建立乡村建设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乡村建设投资的科学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找出乡村建设中的城乡差距和现代化短板,明确乡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享有城市水平的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4省12县开展了乡村建设评价试点工作。本文以这项工作为基础,在尊重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评价指标与方法。该评价指标与方法能够有效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客观回答中国在乡村建设上存在的城乡差距;二是评估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研判就地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三是通过准确评估需求,明确乡村建设重点,为新时期制定乡村建设政策和目标提供依据。


2

评价原则:尊重乡村发展规律

乡村建设存在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乡村建设围绕农房建设展开,通过提高农房建设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发展适应现代化需求,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其次,乡村建设是一个遵循生态区位规律而发生的县—镇—村空间自组织的过程,与城市公共服务配置采用集中供给的方式不同,教育、医疗、养老、消费等功能需要借助县—镇—村的等级体系进行提供。第三,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联系紧密。乡村建设是以村民为主体、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公共品供给过程,通过公共财政供给与个人、村社供给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

 指标体系

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农房为核心、以县—镇—村为体系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水平、服务体系、居住舒适、生态环境、县城建设共五大维度(表1)。

【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 表1 | 以农房为核心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本文图表均为笔者根据相关数据绘制。


4

案例地选取与比较分析

县历来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层次,也是落实政策最直接的统筹平台,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本次评价选取农业县(不包含县级市)作为乡村建设的基本评价单元,并以省为组织单位开展。综合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分别在东北及东中西部选择吉林、广东、河南、陕西4个样本省,每省各选择3个县,在省域范围内开展比较分析。

为解决乡村数据难以收集且质量不高的难题,本次评价建立了一套多源数据采集的调研方法。实地调研4省12个县的37个乡镇、125个行政村,访谈125名村干部和325名村民代表,收回村民有效调查问卷18823份、村干部有效调查问卷841份。此外,第三方机构借助自主开发的村景采集小程序,激励村民拍摄村景照片并打分,了解村民对村庄风貌最直观的评价,共采集4875张村景照片,包括建筑2445张、街道1677张、公共空间753张。

基于参考值法构建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战略思维。从城乡对比、国际对标、满意度分析3个维度刻画县域乡村建设的特征:

(1)城乡对比:城乡差距值(UR)通过县与所在地级市建设水平的比较来合理量化城乡差距,避免由于省份间、欠发达地区乡村与发达地区城市间等的差异导致结果不可比的问题。

(2)国际对标:乡村建设国际差距值(W)通过选取地缘相近的韩国的7项指标构成国际乡村建设指标集,将各样本县指标值(R)与韩国乡村建设指标值(N)进行比较,量化我国乡村建设现代化水平。

(3)满意度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村民在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衡量当前乡村建设水平与村民期望的差距。当满意度水平值S≥60%,表示村民对该项建设基本满意;当S<60%,表示该项建设与村民期望存在差距。


5

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2019年全国4省12县的多源数据,对乡村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整体来看,样本县的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村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农房现代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套和农房建设脱节导致的村庄环境宜居性不强、县城综合服务水准不高等问题。


5.1 城乡比较分析


城乡差距能否缩小是衡量乡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图1)。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投资下,乡村建设卓有成效,样本县在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置规模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小,但在发展水平、农房现代化、村庄环境和县城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样本县中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房比例仅为41.8%,是住房条件城乡差距的突出表现。

【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 图1 | 城乡差距结果

注:差距值为0,表示不存在城乡差距;差距值越接近100%,表示城乡差距越大。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调查数据。



5.2 国际比较分析


中国样本县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硬件设施建设与韩国水平接近,其中,中学覆盖率、村级卫生站覆盖率和农村公交或客运覆盖率甚至超过了韩国水平;但样本县在垃圾分类覆盖率、村级污水处理率、水冲式厕所覆盖率等方面与韩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图2)。

【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 图2 | 与韩国农村现代化的差距结果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源于调查数据,韩国数据来源于《Rural Study of Korea》、韩国国家统计局官网(Statistics Korea)及其运营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官网(KOSIS)。



5.3 满意度水平分析


本研究通过村民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乡村建设的满意度(图3)。村民对居住舒适维度中住房条件、村庄环境、垃圾处理和道路建设的满意度水平均超过40.0%,说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在公共服务方面,村民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仅为33.4%,在当前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成为乡村建设水平的一个突出短板。

【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 图3 | 村民满意度结果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调查数据。

此外,村民普遍反映到县城定居是其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的一种重要选择。23.1%的受访村民表示购买了商品房,其中54.2%买在县城,在县城购房成为推动农村居民就地城市化的重要方式。


5.4 区域特征分析


评价结果显示,4个样本省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发展水平、村庄建设和县城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4个样本省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均较大,村庄垃圾分类覆盖率、污水处理率水平均较低。此外,4个样本省的县城教育服务水平城乡差距较大,县城建设面临着教育服务水准不高的问题。

评价结果发现,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4个样本省在乡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均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农房功能、村庄环境和县城建设等方面(图4)。广东省样本县在发展水平和居住舒适方面优于其他3个省,吉林省样本县的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教育服务水平相对较高。

【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 图4 | 分省城乡差距结果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调查数据。


6

 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一方面,指标体系体现的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思路,评价内容与县级政府工作紧密结合,评价结果有助于地方政府科学有序开展乡村工作,县级政府愿意积极开展评价工作,自上而下组织各部门填写上报指标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开发问卷小程序等方式,借助学校动员学生、村委动员村民等途径,广泛获取村民问卷,从而了解村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微观层面研判新型城市化的趋势。通过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收集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普遍面临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差及数据质量不高、真实性不强等问题。此外,本文提出通过国际比较的方式衡量中国乡村建设在国际上的水平,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4省12县的实证评价分析显示,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发现城乡差距和乡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1)县城成为实现村民就近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在县城购房工作生活成为农民享受城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选择。

(2)农房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短板,水冲式厕所的普及使用是农村实现现代宜居生活的重要体现,但样本县在水冲式厕所普及率上尚不及韩国普及率的一半。

(3)县—镇—村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服务水平与所在地级市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

(4)不同省份之间乡村建设存在显著的区域特征,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省情差异。


7

 研究展望

本次评价结果为更好地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0年乡村建设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评价范围,在全国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取81个样本县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完善“行动—评价—行动”的闭环系统,有助于全国各地深入实施和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本文撰稿:黄耀福


原文介绍

《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刊于《城市规划》2021年第 10 期第9-18页。

李   郇,博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通信作者。
黄耀福,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陈   伟,博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秦小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陈   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许伟攀,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1AZD03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57)“智能化对我国就业变化与空间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CSGH202110003&uniplatform=NZKPT&v=e0VWQrSXHmR28es89V7berzn46hG8UApXUVPOdcS3Ay7jRU-1DJC2fSQSivKZNI2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封面图片源自:中国政府网


【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