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有关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动履职尽责,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目前,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正陆续征求公众意见,现予汇编,供参阅。
厦门市自然地理格局示意图(来源: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下同)
11月27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这是福建省第4个公示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一个海岛型城市。尽管算不上地广人众,但厦门是我国经济特区、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福建省唯一副省级市。
在全国数百个城市中,厦门是一个明星城市。得益于丰富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加上自身又拥有高颜值,厦门在国内国际上都是一个有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面向未来2035年,厦门在这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立下了宏伟目标。
根据规划草案,厦门到2035年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我国经济特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风景旅游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将从现有的518万人增至730万人。
在福建省这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厦门是福建省唯一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地级市。即便是福建省会福州市也没有这么提,可见厦门市在福建省中的地位。
厦门发展雄心的底气不仅来自于自身,而且可以拉上周边城市一起做大做强。在今年9月公示的福建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厦门是福建省两个发展极之一厦漳泉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由此可以通过都市圈协同发展解决厦门自身空间瓶颈问题。
对标厦门发展雄心,如何构建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是规划的核心内容。
在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上,规划基于厦门市自然地理格局,结合“双评价”和“双评估”,提出构建“一屏、一湾、十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其中,“一屏”指的是厦门市域北部生态屏障,“一湾”指的是厦门湾,“十廊”指的是厦门市域通山连海的十条生态廊道,“多组团”指的是厦门市域内的多个城镇组团。
从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中,可知厦门将推进“跨岛战略”,向厦门湾北部的陆地拓展城市空间。此轮厦门总规划定的“三区三线”,城镇开发边界是生态保护红线的两倍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的近十倍,可见厦门在发展空间上得到了倾斜。
具体到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优化上,厦门总规分别提出了差异化的规划策略。对于生态空间,规划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强河湖水系、湿地、森林、矿产、海洋等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对于农业空间,规划提出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对于城镇空间,规划提出构建“一岛、两湾、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岛”指的是厦门本岛,未来重点疏解非核心功能,培育发展高端核心功能;“两湾”指的是东部湾区和西部湾区,未来将是厦门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多组团”指的是厦门本岛组团和环厦门湾的城镇组团,组团之间将由市内十大山海通廊隔离.
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内容丰富,还包括产业空间布局、居住空间布局和城乡生活圈、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城市风貌塑造、综合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城市更新、规划实施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