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城市联系度表现为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联系的强弱,可分为有形的交通流联系和无形的经济流联系,在都市圈区域内城市交通流联系与经济流联系相互匹配并共同作用,对于构建都市圈优势互补的网络结构,促进各城市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城市联系度的测度多以城市的经济、人口、外向型产业数据及客货运数据多项指标构建不同种类的引力模型来完成。
本周城市规划学社的专题为“城市间联系测度”。今日为大家推荐长三角的城市联系相关内容。
1、基于风险投资活动的视角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各城市空间的联系情况。研究采用的基础数据为2002—2016年长三角城市之间风险投资事件,文章发布时间为2020年8月份。
研究方法: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风险投资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和中心势以及凝聚子群进行分析。其中,使用密度测度风险投资网络中城市联系的紧密程度;使用度数中心势衡量网络的整体集中情况;使用度数中心度测度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使用凝聚子群得到网络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
2、长三角城市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分析。本次研究的原始数据为2017年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共2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分析结果显示: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存在显著的等级特征,空间联系密度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南和浙北地区,也是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经济空间联系总量大的城市也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
3、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情况。近期,《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发布,2021年报告使用智慧足迹手机信令数据,着重关注了上海五个新城、虹桥商务区与长三角近沪城市之间的跨城通勤(其中跨城通勤行为是指每工作日往返位于不同城市的工作地、居住地的行为),展开研究上海跨城通勤的流量、流向、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探讨了局部热点地区历史演变特征,以此认识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状况。
4、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等主要城市的“极限通勤”情况。极限通勤勾勒的都市圈边界城市的发展早已突破行政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极限通勤到达的区域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边界。在很大程度上,一个都市圈的发展半径与居住在这个都市圈核心城市极限通勤人群的出行半径大致相当。在目前的交通条件下,都市圈发展的临界范围在50千米左右。学社分享了几个主要城市的极限通勤人群的通勤情况。
▌注:本文为国匠城编辑、排版,转载请在明显位置标明来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城市联系测度:长三角风险投资,经济空间,跨城通勤,极限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