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王悦、张元龄、谢云侠、陆苹、张文烁、池晓汐、王赫
很多大城市都有这样的困扰:城市的功能被逐渐割裂,长距离通勤挤压着每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我们无比期待一个“柔性城市”的出现——睡觉不必关窗、邻里亲切互助、后院里种着自家的蔬菜、日常出行伴随着街边的小惊喜……生活的界限被模糊,城市前所未有地舒展。
《柔性城市》正是这样一部描绘可持续城市的著作,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人性尺度上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让城市更高效、宜居,同时与自然建立更好的联系。本书由丹麦盖尔事务所的高级城市研究专家大卫·西姆编写,目前已有20多种语言的译本出版,中文版近日将与广大的中国读者见面。
在新书发布之际,作者大卫·西姆给中国读者带来了问候:
当人们纷纷涌入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会增进生活的便利性。人口的集中和人与人在空间上的接近,给城市创造了大量机会,当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在这一点上,没有人比中国人的感受更加深刻。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了近一千年前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场景,证明中国的城市性和公共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更引人注意的或许是,现代中国在短期内开展的大规模城市建设,这一壮举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难以实现的。
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和21世纪的前十年里,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令人印象深刻,从贫困的农村到繁荣的都市,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民过上了富足、舒适、便利的现代化生活。城市化不只是创造物理环境,还有随之诞生的全新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巨变也造成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方面的多重后果。
一方面,城市是最高效、最可持续的人类聚集地,能够容纳复杂的人类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观察和了解城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对于城市居民和支持城市发展的乡村腹地所造成的极端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城市汇聚了大量人口,但对于许多人而言,城市依旧是一个孤独的地方;或者说,尽管城市生活能够带来财富或者良好的医疗设施,但城市也在给市民带来疾病。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
因此,城市建设者不能只考虑物质财富和身体舒适,一味修建高科技的建筑和公路等基础设施,还要考虑到城市更难衡量的“柔性”的一面,比如健康和幸福感,从日常锻炼到人际接触,以及感官愉悦等等。
基于这种考虑,好的未来城市或许不会那么“未来派”。为了不一味追求更快、更高、更智能和更庞大,而牺牲市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需要考虑人性化维度、人性尺度和人类速度,建设由小尺度社区组成的节奏更缓慢、楼层更低、更加简单的城市。
不要把城市化理解成宏伟的建筑、巨大的空间和复杂的技术,我们必须认识到,照顾好虽然平凡但极其重要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是城市化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我坚信,真正高品质的生活来源于平凡的事物,比如更方便地过马路的路线,更好的等公交车的方式,更适合儿童玩耍的场所和晚上更安心的睡眠——即使在市中心也可以开着窗户安然入睡。
当然,本书是基于北欧的情况撰写的,而我知道哥本哈根的文化和气候与北京、深圳或上海截然不同。但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形和地区之间也会有明显的文化和气候差异。在我看来,任何城市,无论位于欧洲或者中国的哪个地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其中的居民都惊人的相似。所有城市居民作为人类,都用双腿走路,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双手触摸。人们有同情心和好奇心,敏感而又善于交际,有乐观的心态又有投机的心理,都有雄心壮志,都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我非常荣幸能为《柔性城市》(中文版)撰写引言。我的书能被翻译成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献给最多产的城市建设者们,这让我倍感激动。诸位将决定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我希望你们在中国建设属于自己的“柔性城市”时,能够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启示。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我的人生中最有智慧的时刻或许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当时,我在客厅地板上摆满乐高积木。妈妈绝望地问我:“你的这个小镇什么时候能搭完?”我一本正经地回答妈妈:“这是个小镇啊,妈妈。它永远也不会完工的。”我认为这个回答非常正确。
作者大卫·西姆(David Sim)出生于苏格兰,先后在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接受建筑学与城市规划教育。大卫是丹麦盖尔事务所(Gehl Architects)的高级城市研究专家,同时也独立进行自己咨询公司的工作,致力于让城市变得更具“柔性”。
作为一个广受尊敬的规划设计从业者,大卫有丰富卓越的工作经历。从苏格兰的高地到巴塔哥尼亚的湖泊,从墨尔本的城郊到东京的市中心,他的总体规划、城市战略和设计作品遍布全球。大卫不断审视总体规划,并开发了大量合作和参与的工具,在创造高密度、多样化城市空间的同时让城市维持人性尺度。他领导了2011年基督城(Christchurch)市中心大地震灾后恢复规划,该项目被收入获奖纪录片《人性尺度》(The Human Scale)。2021年,大卫被苏格兰皇家建筑师协会授予荣誉院士称号。
《柔性城市》(中文版)由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翻译。北大规划院于2020年7月在北京成立,是经北京大学本部核准登记的全国性法人代表机构。北大规划院广泛吸收国内外规划设计优秀人才,并依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力量,形成精干的技术团队,承担前沿交叉领域的科研、规划实践任务,是探索和创新我国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智库。
《柔性城市(中文版)》即将出版。您想成为它的首批中国读者吗?
2021年12月,本书将举办线上、线下新书发布会。线上发布会将结合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后续活动,邀请中外学者和规划设计行业实践者对话,回顾艺术季“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的主题,讨论人性化城市和社区生活圈的紧密联系。此外,线下新书“签”售会也即将在北京开展,作者大卫·西姆将远程与中国读者沟通,多位业内专家也将出席,共同探讨中国“柔性城市”的无限可能。
相关活动信息将在相关微信公众号内推送,请持续关注!
《柔性城市(中文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新书预售现已开启,扫码抢先阅读吧~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柔性城市》容纳你的高质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