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城市数据派主办的《2021第二届全国规划行业大数据应用优秀机构评选 》已圆满结束,本届评选共有45家机构报名,26家机构入围。报名参选机构类型多源,包括传统城市规划设计及交通规划设计机构、建筑设计机构、勘察测绘机构、自然资源相关部门、大数据研究中心以及前沿数据科技公司等。本次评选入围大数据项目共计800多项,从中评选出30+大数据项目获得“最佳实践案例奖”。
今日分享最佳实践案例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于2020年5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转企改制后组建成立。
集团拥有城乡规划编制、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专项、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旅游规划设计、市政行业(道路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6项甲级资质、资信,市政(给水、排水、桥梁工程)专业设计乙级资质;拥有梯次合理的技术人才队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70余名,高级职称以上约占40%,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2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3名;拥有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近年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130余项,其中一等奖以上20余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160余项。
集团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作为省级规划设计行业的重要平台,将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发挥规模和集聚效应,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卓越的创新能力,继续致力于国土空间规划、宜居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园林、市政交通、建筑工程等城乡建设发展领域全专业、全过程技术咨询与服务,为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动我省规划设计行业总体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在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探索上以应用为导向,强调与科研课题、生产项目深度融合,从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平台建设与软件开发、探索研究与技术积累、项目应用与技术推广等方面,不断推进相关研究和实践向“场景化、集成化、平台化”迈进,着力构建“全流程”应用支撑体系,致力于提升科研设计水平和规划师工作效率。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在城市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竞争的大格局下,消费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占领了消费制高点,也意味着占领了经济制高点。2019年2月,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引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明确提出到2022年,争创国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显著提升全球集聚力和影响力。
为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促进商业消费升级,南京市政府办公厅10月又同时下发《打造“夜之金陵”品牌的实施方案》和《进一步促进商业品牌首店、连锁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两份文件,为南京深度挖掘社零潜力指出方向和路径。
基于上述背景,本报告聚焦南京消费现状和发展态势,发现消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南京消费活力的策略和措施建议,推动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创建。本报告主要介绍从大数据视角研究南京消费发展态势,采用通信运营商位置数据、银联刷卡数据、高德POI数据等数据,从消费空间分布、各类消费增长情况以及南京七大商圈比较等角度,对南京消费发展特点进行表征和测度。为更好地分析和反映南京消费发展状况,主要从全国、省域和市域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1)核心商圈综合发展水平高,在同级城市中具有显著优势
针对南京、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等同级城市,报告对这些城市中的商圈进行评分,反映城市商业资源集聚发展水平。通过2019年第三季度数据的计算,发现南京新街口商圈再南京商圈中得分最高,说明该商圈的商业资源丰富,消费选择多样,消费活力最高;成都、杭州、重庆获得最高分的商圈得分也较高,表现出其城市中心度都相对较高;武汉和苏州的商圈实力略低。

从空间集聚度分析来看,新街口地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商圈,其商业资源空间集中度最高。除新街口以外,其他商圈商家数量偏少,消费活力明显不足的问题。

从各个大商圈1月至8月份各自的客流总量数据来看,被誉为“华东第一商圈”的新街口商圈高居第一,客流总量达到10560.39万人次;山西路-湖南路商圈位居第二,为5065.27万人次,弘阳广场商圈处于第三,达到4519.26万人次。

从年龄段分析来看,23~35岁青年人群消费意愿更大,80、90后中产阶级已经成为社会消费主力人群。2019年1月至8月南京市七大商圈客流中23~35岁的人群为客流主体,占比基本在30%以上。其中,22岁及以下年龄段客流量占比最高的是仙林商圈,23~35岁年龄段客流占比最高的是百家湖商圈,36~45岁年龄段客流占比最高的是奥体商圈,46~55岁及55岁以上年龄段客流占比最高的是湖南路商圈。

2019年1~8月南京七大商圈客流年各龄段占比情况
利用运营商手机号码归属地信息,2019年1月至8月南京七大商圈跨市客流中,省外客流主要来自安徽、上海、浙江等省份,安徽客流占比最高,达25.38%,其次是上海、浙江,占比分别为11.07%、7.23%;省内跨市客流主要来自淮安、扬州、苏州等城市,淮安占比最高,达10.56%,其次为扬州、苏州,分别为9.97%、9.84%。这些省份和城市与南京的联系最为紧密,是南京七大商圈主要的跨市客流来源地和潜在消费群体,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京对周边省份和城市的吸引力。


本报告从影剧院的票房总量及人均票房贡献等角度,评价南京及国内重点城市的文化消费对比情况。从电影总票房、人均电影票房贡献数据分析来看,南京与与其他重点城市相比均处于落后位置,反映出当前南京市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活力依然不足。但从2019年1~8月票房同比增长来看,南京逆势增长位列第二,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南京市民在文化消费意愿方面有逐渐增长的态势。

本报告利用体检机构、健身场所、疗养院POI数据,对比分析全国重点城市居民的健康设施供给水平,反映健康消费情况。从图中看出,北京和上海的体检机构总量全国最多,南京与同类城市拥有的体检机构总量大致相当。在人均拥有量方面,重庆市人均体检机构数量位列第一,成都、南京和杭州的人均体检机构人均数量也较高。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城市在健康疗养等设施供给水平上较高,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出这些城市居民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在健康消费方面的意愿较高、投入更多。

本报告选取星巴克和瑞幸咖啡的门店数量来反映一个城市对新型消费业态接纳度,也间接可反映一个城市的消费活力。南京市咖啡店人均数量处于第二梯队,与同等级城市相比略显优势。在星巴克和瑞幸咖啡店总量上,上海在全国遥遥领先,南京相对较低,这与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位有直接关系;在人均拥有量上,杭州、上海、成都位列前三位,南京列第五,深圳、广州则靠后。

与全国同级城市相比,南京房地产售租比整体偏高。根据房价公开数据收集整理2019年9月南京对标城市二手房价格和租房价格,从分析结果来看,深圳、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城市售租比均大于500:1,房价整体处于高位。

汽车销量相比一线城市仍有差距,消费潜力较大。从南京与全国对标城市2019年1~8月份汽车销量数据来看,南京市汽车销量与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即使与成都、杭州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从汽车消费来看,未来消费仍有较大潜力。从汽车销量和增幅来看,2018年和2019年南京汽车销量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均较明显,而且2019年与2018年相比,仅有广州市汽车销量有所增长,其余城市均呈下降态势。
2018年1~8月、2019年1~8月全国对标城市汽车销量和变化幅度表

南京市省内游客消费占比高,省外一线城市消费能力强。根据银联商务旅游刷卡消费数据,省外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来南京的消费总体量甚至超过省内部分城市,发达地区游客的消费能力相对更强,可挖掘的消费潜力相对更大。2019年1~8月总消费金额中本市消费占比50.49%,省内跨市占比33.47%,省外消费占比16.04%。省内消费远超省外,其中镇江、苏州、常州来南京的消费在省内居于前三;省外来南京的消费中,上海遥遥领先,北京、合肥位居二三位。

2019年1~8月南京市旅游刷卡消费来源地占比情况


南京夜间消费活力不足,夜间经济有待加强。利用城市的酒吧数量,从侧面来表征和分析城市夜间消费活力情况。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上海是酒吧数量最多的城市,而成都市的酒吧数量超过了北京、深圳和广州,排名全国第二,凸显了成都市夜间消费的繁荣程度。相比而言,南京市的酒吧总数量和人均拥有量均处于末位,说明当前南京市的夜间消费活力不足,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综上分析,南京在夜间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新型消费及汽车消费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多项指标不占优势,争先进位存在较大的压力。全市新型消费场所发展相对迟滞,夜间消费活力也明显不足,与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存在差距。受制于房贷、教育等大额支出的挤出效应,全市消费支出倾向有所降低,尤其表现在房地产、汽车等传统消费方面。全市除新街口商圈以外,其他商圈商家数量偏少、消费活力明显不足,如何平衡商业资源,提升整体商圈活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未来南京消费发展中可继续挖潜的一个重要方向。
未来,南京应立足都市圈发展和建设,开展区域联动合作,吸引外来消费者,支持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利用资本、品牌和管理优势,在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拓展,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布局。将商圈、商业街作为商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河西、仙林、百家湖等新兴商圈功能集聚、业态互补、资源整合,推进江北新区、南部新城商圈培育;将高品位步行街建设与夜间经济街区、老字号集聚区建设协同推进,形成合力。以打造国际化品质消费中心为目标,突出新街口商业中心国际化、区域性地位,加强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形成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商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中心体系。
其次,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提升综合消费能力。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工伤、事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在住房、税收、教育等方面,出台政策鼓励人才落户安居,提高消费群体数量。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引导居民综合消费需求提升。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坚持市场引导,满足消费者新需求。南京应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推动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充分利用南京旅游、历史、文化等资源,打造集“游购娱餐住行”为一体、以休闲体验消费为特征的特色商业体系,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消费模式,提升南京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吸引力。
最近有朋友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及时看到推文?因为微信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点“赞”或“在看”,没有把我们“星标”,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加“星标”,不迷路!看完文章顺手点点“赞”或“在看”,就可以准时与我们见面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派):运营商位置+银联刷卡+POI数据,能如何分析消费现状和发展态势?丨城市数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