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背景
智化寺明代彩画,承宋启清,异彩纷呈,是研究明代官式彩画的重要实例。
2021年12月8日,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与北京工业大学共同开展的“智化寺明代彩画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课题顺利结题,该课题取得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重要成果。为官式彩画研究体系的完善,宋、明、清彩画工艺对比研究平台的建立,以及彩画保护体系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题内容
课题选取了智化寺现存的万佛阁东南角梵字三角形天花、万佛阁梵字长方形天花、万佛阁顺趴梁底面旋子彩画、如来殿西南角梵字三角形天花、如来殿六字真言梵字正方形天花、如来殿西侧楼梯处梵字天花、如来殿藏经柜梵字方心、大智殿梵字天花八处最具代表性的彩画作为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为核心内容,分析八处彩画的工艺特征,对智化寺明代建筑彩画进行全面研究与展示,对建筑彩画遗产的保护、修复、展示与研究进行全新探索,促进遗产保护领域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二者的融合与共进,为新时代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助力。
汇报评审
会议由课题负责人、北京文博交流馆原馆长杨志国主持并进行了总体汇报,介绍了本年度课题中涉及的八处智化寺彩画的重要价值、对彩画开展的信息采集与分析过程、仿真复原过程中的工艺和做法,并对课题中发现的截金工艺、氯铜矿罩染、明代彩画施工次序等重要成果做了重点说明。
会议邀请了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侯兆年、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方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郭豹作为验收专家,在听取了课题组结题情况汇报和学员心得的基础上,审阅了相关结题材料,并参观了智化寺明代彩画仿真复原样品,一致认为:此课题开创了彩画研究的新方法,通过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对智化寺明代彩画的保护、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课题实现了研究目标,完成了科研任务,达到了对科研人员传帮带的培养目标,同意结题,同时也为课题后续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项目汇报评审现场


智化寺万佛阁梵字长方形天花的现状与复原


智化寺如来殿楼梯间梵字天花的现状与复原


智化寺如来殿六字真言梵字天花的现状与复原


智化寺大智殿梵字天花的现状与复原

智化寺万佛阁顺趴梁底面旋子彩画
成果一:截金工艺的发现与恢复
国内首次在明代彩画中发现截金工艺,并成功进行了复原。截金工艺源自南北朝时期,以华贵的装饰效果著称,但在宋《营造法式》及清代营造文献中均无明确记载。本课题组发现在智化寺藏殿藻井、转轮藏、如来殿天花、如来殿藏经柜、造像中普遍存在的装饰金线即为截金工艺。同时,在故宫南薰殿藻井、法海寺天花等明代实物中也有所发现,表明其在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广泛使用。





成果二:氯铜矿的使用及其罩染
首次发现明代彩画绿色颜料中,氯铜矿的使用及其罩染做法,并进行了复原。《营造法式》料例记载了绿色颜料与槐花和白矾的结合使用。在智化寺彩画中,绿色颜料普遍使用色彩偏冷的氯铜矿,刷色后,以槐花调合白矾对其罩染,使色彩趋暖。本课题组发现在同期彩画实物,以及明代内府绘本中均有此类做法。

彩画发现罩染痕迹


彩画罩染效果复原
成果三:明承宋制的多方面体现
智化寺彩画多种工艺颇具宋代遗风,充分体现出明代彩画承上启下的特征。此类工艺包括《营造法式》所载施工次序、衬色做法,以及青、绿颜料的制作工艺等,本课题组在复原实验中均有所体现。其中贴金先于刷色、叠晕由浅到深、大色剔地等均与现今熟知的清代官式做法大相径庭。

先贴金后刷色

梁枋彩画叠晕由浅到深


大色剔地做法
成果四:多样化的彩画施工方法
智化寺彩画与清代“规矩活”差异显著,包含多种施工方法。以如来殿为例,其上下两层彩画可以明显看出两队画工的参与,同层同类彩画间亦存在微差。在贴金中,尚可分辨出油金胶与漆金胶两类做法,本课题组在复原实验中均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油金胶复原

漆金胶
2021年,“智化寺明代彩画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开启了我们探寻智化寺天花彩画之路,诸多新发现令大家欣喜不已,2022年我们将继续对智化寺明代彩画开展更为深入系统地研究,以期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课题组成员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
杨志国 王娅蕊 杨薇 金彩霞
首都博物馆
倪翀 王萌 赵彩霞
北京工业大学
张昕 钱威 马骏 翁联斌 任明霞
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
葛秀民(高级画工)
指导专家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侯兆年研究员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系主任、副教授陈捷
本课题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归属
北京文博交流馆 & 北京工业大学
相关链接:

美 术 遗 产
专业学术资讯
Art & Heritage
优质阅读体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美苑英华丨“智化寺明代彩画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课题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