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近期,“厦门同文顶片区有机更新规划设计方案”征集评审会于厦门举行,清华同衡以第一名中标并成为该项目后续深化单位。规划设计方案紧密围绕“传承历史文脉、复兴历史老城”的有机更新总体要求,充分保护历史建筑、保留街巷肌理,并从城市山海格局彰显、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视角考虑同文顶片区未来可持续有机更新模式,致力于复兴一个文化引领、社群共融的厦门本土文化地标。
近期,“厦门同文顶片区有机更新规划设计方案”征集评审会于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对4家国内知名设计机构的方案汇报进行评审,由清华同衡遗产中心策划运营室、遗产一所及海西规划室共同完成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中标并成为该项目后续深化单位,助力厦门历史老城保护更新工作,打造厦门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样板!
01
同文顶——山海共会、鹭屿同文
同文顶片区位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中,处在连接厦门老城与鼓浪屿的咽喉位置,是厦门传统“山-海-城-岛”一体的营城格局关键节点。
片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省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同文书院的旧址所在地;

同文顶片区及周边环境
片区内黄氏的祭祖堂——江夏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华侨群体乡愁记忆的重要承载地;

同文书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江夏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片区内存有若干古厝、骑楼等传统风貌建筑,体现出本土文化与南洋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多样建筑风貌
片区周边经过多轮的整治提升以及现代化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与稳定;然而片区内危房多、总体居住条件差、与外界通达性差,整体被包围在现代化都市界面中,传统文化亟待彰显,民生环境需要提升。
基于以上认知,项目团队以“山海共会、鹭屿同文”为主题,提出“海山城岛格局连通的要地、厦门文脉层叠展示的客厅、产业社群创新壮生的起点、城市多元更新模式的示范”的片区整体定位。
02
格局织补,重塑厦门山海城岛特色
方案扩大研究范围,依托自然地势特点,梳理城市绿廊及生态网络体系,恢复本岛“山-海-城-岛”的特色空间格局。在山海际会的重要节点同文顶,着力塑造“观山-望海-知城”的特色空间。加强片区与中山路、滨江景观的连通,强化与周边山体景观的感知,并对片区内部绿色共享的空间体系进行精细设计。

山海城特色空间示意

片区与周边公共空间活力节点示意
03
传承发展,彰显本土文化魅力
历史文化是同文顶的核心价值。项目团队对片区文化资源、空间基底、产权现状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一带两片五点”的片区总体结构,着力对五处历史场景进行更新提升,从空间环境与业态品质两个层面进行全面改善,彰显老厦门本土文化地标的厚重魅力。
1、同文书院——厦门老城的城市文化地标,厦门在地文化传承与交流高地。方案提出遵照原场所、原风格、原尺寸,重塑书院标志性主楼,形成厦门滨江新的重要文化景观标识地;新建书院与厦门社科院文化功能联动,形成集文化交流、公共学堂、休闲剧场、高端住宿配套等综合文化传承体验区。

同文书院节点空间示意
2、江夏堂——桑梓情重的乡愁记忆和本土文化承载地。方案依据历史信息,恢复这座省级文保单位由紫云屏、前埕、祖祠、宗亲会馆及后花园构成的传统空间格局和序列。采用老材料、老工艺复现江夏堂入口建筑,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语汇的提炼和转译,塑造地方性现代建筑风貌,形成新旧融合的江夏堂前埕风貌形象。

江夏堂节点空间示意
3、同文博物馆——博览展示为核心的复合型文化体验地。方案结合历史建筑的改造,整治西北片区现状危房,挑选公产与违建加建为主的区域进行集中更新。新的博物馆设计,传承历史建筑北侧弧线形历史肌理,保留街道历史记忆。运用红砖、坡顶等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现代演绎,巧借地形,形成博物馆双首层空间形态,强调博物馆观海的视线廊道。

同文博物馆节点空间示意

同文博物馆南侧观海阶梯改造
4、博物馆后街——传统与现代魅力交织的文化街道,创新休闲生活方式的试验场。方案对打铁头刀巷进行改造提升,连接同文博物馆和同文书院,植入以文创体验商业为主的活力业态,完善片区整体文化产业生态。

博物馆后街节点空间示意
5、走马坊——传统与时尚交汇碰撞的文艺新潮工作坊。对小走马路周边这片古厝和番仔楼传统风貌及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的片区,方案提出“用老房子讲新故事”的整体策略,审慎甄别真遗产,修缮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改善传统风貌建筑,积极织补和修复传统格局。积极培育创意社群,依托丰富多元的建筑空间、雅致古朴的调性,形成以艺术家工作室、先锋文化展演、创客中心为主的业态功能。

走马坊节点空间示意
04
社群交融,创意&民生共荣共生
方案致力打造创意社群与本地居民高密度交织、高强度混合的社区共同体。一方面积极推动社区更新,改善老社区居住建筑风貌和质量,整治提升街巷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创意社群在展示、生产、休闲等环节与本地原住民的互动交融,让长久在同文顶生产生活的创意社群与原住民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文化新社群,共同推动社区更新。

基于产业关联性分析遴选机会产业门类

创意社群业态阐释

复合业态协同多元功能
05
分片施策,机制探索保障落地
针对有机更新工作“小规模、渐进式”的整体要求,方案划定分区时序,分片施策,有效保障项目落地。
针对产权所属较为单一、需要整体更新的片区,采用“腾笼换鸟、触媒带动”的实施模式,通过建设高品质节点,亮出项目形象、提升节点效果,进而带动周边协同发展。
针对片区内以居住为主的、产权较为分散的地块,采用“小微更新、精细织补”模式,在空间层面上注重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小微空间改善;在政策层面上,建议出台申请式腾退、申请式改善等政策,利用社区治理的方法,引导居民自主更新,带动片区环境品质逐步提升。
同时,通过优化内部道路交通,改善消防设施保障等措施,完善片区基础建设,创造安全、宜居、共享的活力场所。

道路交通规划

消防设施规划图
整个规划设计方案紧密围绕“传承历史文脉、复兴历史老城”的有机更新总体要求,充分保护历史建筑、保留街巷肌理,传承历史文脉、保护老城记忆,并从城市山海格局彰显、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更广阔视角考虑同文顶片区未来可持续有机更新模式,致力于复兴一个文化引领、社群共融的厦门本土文化地标。同文顶片区将更紧密地连接历史城区与鼓浪屿,提升厦门古城海山城港的整体魅力格局,助力厦门城市“两高两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投标工作团队
项目总负责人:
霍晓卫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遗产中心主任
项目技术指导:
张 弓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遗产一所所长
项目负责人:
张 冲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海西规划室主任
刘丽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一所副所长
解 扬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策划运营室主任
各专业团队负责人及专业人员:
策划运营室:王一帆、王晨溪、马頔翔、陈天宇、曹明瑞
遗 产 一 所:闫婷婷、徐向荣、周一慧、覃茜、罗大坤
海西规划室:李奥、徐秋霞、吴东婷、张惠娇 技术支持:骆文(文化研究室)
排版 | 孙青
图片 | 供稿部门
供稿 | 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山海共会、鹭屿同文——清华同衡中标厦门同文顶片区有机更新规划设计方案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