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评选期间,公众在投票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出卷人”留言区踊跃留言,我们摘选部分留言如下,以飨读者。

01
新老北京市民表达对北京名城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期待
“认真看完30个选项,大开地理眼界、深受文化滋润。”
“北京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名片,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的建都史,更承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能激发人们心中的共情,让人深深记住乡愁。”
“北大红楼同建党紧密相关,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今年有幸去了两次,看了很多,学了很多,真真实实上了一堂鲜活而又生动的党史课,感受颇丰。”
“北京是个神奇的地方,老北京人儿,北漂…一起在这座城市追梦。有机会愿好好探寻北京之美!愿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十个实在不够选,都想选,最后大体依据两个标准选了:古代历史和近代红色革命两个时间段选代表;宏观制度保护和微观点的保护、工匠培育等两个领域选代表。”
“最近看了几个老北京人的访谈,觉得人文才是老北京的精气神所在,带影壁窗花垂帘门,种着石榴树养着猫的四合院是北京,古牌楼老城墙如意门是北京,长安街夜景国家大剧院的现代化是北京,吃喝玩乐花鸟鱼虫是北京,但是最重要的是老北京儿的精气神,是那些一路传承的‘规矩’,讲究有礼有面,讲究艺德双馨,讲究布衣卿相,‘骄傲地爱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既是对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修缮和展演,也是京城这根‘中轴线’串起古和今,串起历史和现代,串起文化和传承,串起国家和人民,彼此羁绊,融为一体的意义所在。”
02
公众对北京名城保护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在努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规划的同时努力做好保护!”
“保护遗址,修旧如旧。现存建筑、树木等人文景观拆要最小量、最小化,复回原貌,修至原态。”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才能真正‘火起来’。……这就需要有专业、权威、深度的解析,让景点讲解去除功利化和盈利化,让游客免费听、认真想、互动玩。要结合中国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节日,推进景点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活动,让每次去都有新意、有收获。”
“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乡土人才,这些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实用型人才,如果在古建保护修缮领域多多发掘和培养这方面的专家人才,北京的文物将保存地更加完整、保护的更加完美。文物古建,重在保护修缮。”
03
外地网友在祝福北京名城保护工作成就的同时,表达了对伟大祖国首都的向往
“首都北京,是我们小时候最向往的地方,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如今带着孩子来感受京城,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感受历史。看天安门、看升旗、看故宫、看颐和园,无不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中轴线保护,恢复历史原貌并且更好的保护、运用,实现颜值与内涵双提升,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羡慕你们身在其中,希望北京能成为全国人民的北京,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引以为傲的首都、精神信仰故乡。”
“北京,一座中国人民无限向往的城市,一座历史底蕴无限丰富的城市,一座历经千年无可取代的城市,它的发展和沉淀,不光是北京人民,也是全国人民都关注关心的。近现代以来,这座城市经历了很多…,但欣慰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一直不断的努力去保护它。北京,这座在我心中排第一位的城市,因为各种原因,我仅去过一次。但作为家里有亲人参与了北平和平解放,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革命人的后辈,每当追忆起亲人当时为保护北京古城做出他自己的努力的时候,无论我身在何处,仍感慨万千,自豪不已。北京,你好!北京,加油!”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本内容及图片由首规委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提供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不在西单的西单饭店,民国风格的清代会馆
北京的白塔,民间的白塔
皮影戏,当中国最古老的“电影”与冬奥梦幻联动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众眼中的“十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