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周末丨历史遗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切体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栏目将为大家推荐北京的展览活动、胡同小巷、历史遗迹、文化小店,让大家在闲暇周末,走出房间、走进城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这座城市浓郁的文艺氛围,去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快来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
俗话说
好事成双
北京城也有不少
与“双”有关的景点
跟小印一起来看看吧
01
北海双面九龙壁

北海公园
是位于北京城中心的皇家园林
公园内景点众多
其中大名鼎鼎的九龙壁
是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

九龙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
在类型上主要有一龙壁、三龙壁、
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
在古时,九龙壁是皇家权力的体现
非权贵之家不能拥有
所以也最为尊贵
中国现存的九龙壁有三座
一座在紫禁城内
一座在山西大同
而第三座就是北海公园内的这座
仿照山西大同明王府前的九龙壁而建
是中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
最有特色的一座皇家龙壁
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双面壁

九龙壁两面各有蟠龙9条
神采各异
壁顶为琉璃筒瓦大脊庑殿顶
大脊上饰黄琉璃流云飞龙纹
全壁华美秀丽、蔚为壮观
九龙盘拿戏骊珠
云雾冥冥蜃气孤
恍惚电光来破壁
半空飞出所翁图
描述的就是北海九龙壁上
蟠龙飞腾戏珠于波涛云海之中的情景
02
天坛双环万寿亭

天坛公园里的双环万寿亭
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
结构奇特严谨
造型端庄匀称
屋面覆孔雀兰琉璃瓦
色彩明快
为国内古建仅存一例
据传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
乾隆皇帝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所建
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
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
取义“和合、吉祥、长寿”之意
该亭于1975年由中南海迁建于此
03
圆明园双鹤斋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
“廓然大公”即双鹤斋一景
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
该景南部由前殿双鹤斋
和后殿廓然大公及它们之间的
连接游廊围成庭院

乾隆九年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廓然大公
山丘、叠石、林木、殿堂、
游廊、山亭等丰富的景观
彼此互相衬托
组成了起伏多变的风景轮廓
诚如乾隆所言
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
后凿曲池,有蒲菡萏
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
真足开豁襟颜
”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双鹤斋全部毁于战乱之中
如今的“廓然大公”
生态景观焕然一新
整体水面清澈见底
绿树、假山都可以清晰地
倒影在湖水之中
游客驻足岸边
即可清楚看到湖底的“沉水植物森林”
04
故宫“双绝”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
被称为“故宫双绝”
二者都深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被誉为“镇院之宝”“中国一级国宝”


《千里江山图》局部
一幅北宋山河青绿重彩图卷
一幅汴京城内城外风俗佳作
深远、广阔的大场景叙述
让它们成为
难得一见的大尺幅精品之作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
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18岁时
创作了这幅10米多长的画卷
距今已有900年历史
《千里江山图》之后
几乎再无一件
青绿山水画的气势和境界
能达到如此不凡的气度和高度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全长528cm
出自于北宋画家张择端
距今约800年
被誉为“天下第一神品”
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
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
全卷采用全景式构图
画中精细描绘了815个人物

北宋“社恐”人士的随身“神器”——便面。扇子一般用来挡风,有时也可用来显示风度。如果遇到熟人,又不愿意打招呼寒暄,就用扇子遮面,对方不以为怪,反而认为这是礼貌之举。(《清明上河图》局部)

“饮子”,即当时价格亲民的饮料铺。(《清明上河图》局部)
151棵树,40余幢房屋
另有车马大小船只无数
展现了一派繁荣昌盛的城市面貌和
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城门里,一支骆驼队正在走出城门,第一只骆驼已经探出了半个多身子快要出城,而最后一只骆驼仍留在城内。前来汴京做买卖的,不仅是国内的商人,还不乏京外的客商。从西北方来的外国人,经常都是赶着骆驼队而来。(《清明上河图》局部)
对“双绝”感兴趣的朋友
可以前往故宫名画记官网
https://minghuaji.dpm.org.cn/
深入了解更多
画中的有趣小细节
内容来源:北京旅游
图片来源:北海公园、图虫创意网、新华网、故宫名画记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画里京城 | 难得一见,走进笔墨丹青里的冰雪世界
新晋世界级网红打卡地!看首钢如何华丽转身
售票一元可观赛,百年前的北京高校冰球赛有多精彩?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京城美景中的“双份”惊喜,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