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五)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五)

杨一帆

(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

我所在的单位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NIIA)作为国家级智库,成立6年来,致力于从跨学科全生命周期角度研究老龄化,关注一老一小问题及其事业产业实践。同时,我的团队正承担着四川省、成都市省市两级新十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编制工作。基于这些经历,我从跨代交融、跨代学习的角度谈几点我对“儿童友好”和包容性城市治理的体会。

首先,儿童友好概念的全面性与本土适应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最核心的理念是“不落下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基于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五大目标领域。深圳率先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成都也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这些既顺应了国际潮流趋势,也契合了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的现实挑战。一时间,“如何对儿童友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我认为,儿童友好应聚焦儿童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代际学习促进儿童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与其他社会成员和睦相处,才能真正做到赋权儿童、平等尊重,实现儿童友好社会的构建。所谓的儿童友好或者老年友好不应简单地以年龄划分,而要放到全局和全生命周期中看待。应尝试把“友好”放到代际的视角下,探索新的本土化的解决方案。

其次,从城市公园代际接触区(ICZ)空间建设、上海定海社区协作网络建设等经典案例的角度看,实现跨代共融导向的儿童友好十分重要。城市公园代际接触区空间建设旨在构建适合儿童与成人共同参与的、安全、趣味、益智的探索活动空间,使家长和儿童在玩耍时进行视觉和语言互动,既实现了情感交流,也增强了儿童的认知。而定海社区强调以跨代学习、社群共同探索和共治的方式,来扩大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参与,通过建设老幼共育的复合空间,促进双向学习和交互,填补社会日益扩大的“年龄鸿沟”。

第三,以跨代学习促进儿童友好不仅可能,而且可行。研究表明,代际学习与交融对儿童健康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儿童来讲,友好不仅是提供舒适、理解和尊重,更要有发展和传承。发展和传承从哪里来?要从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社会规则中习得,而社会规则是在社会关系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为孩子好”不完全等于“儿童友好”。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顶尖人才,一味地给儿童最好的条件、最好的待遇、最关爱的环境,反而失去了友好的本意。柯林斯辞典对“友好”的英文解释是,友好不只是友善和无害,更多是一种尊重和鼓励、双向平等的交互,从而促进发展。在中国语境下讲儿童友好非常强调代际传承。在儿童的培养和成长过程中,除了使其具备基本规范和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使其具有使命和担当。

最后,是治理问题。现在不是没有老年友好和儿童友好的倡议,而是没有相关的行动规则,没有切实有效的投入和行动机制。我认为,实现儿童友好就是要推动形成儿童事务领域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这是问题的本源。政府需要厘清健康、养老、教育、医疗中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什么,才能提高其可及性、普惠性、便利性。如果在政府的基本角色和作用仍然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就开始做儿童友好,简单地让市场去做,那样的儿童友好就很可能变成了消费儿童,同儿童友好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结一下,从联合国倡导的包容性发展核心理念和价值层面看“儿童友好”,既要有现实的“热”,也要有思考的“冷”。就像“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基本原则一样,“儿童友好”不能只是新的口号,更要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需要全方位反思“发展到底为了什么”,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五)

魏立华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

儿童友好型城市,如何从理念转变为行动?“说到”与“做到”的差距如何被弥合?这一问题应该是这次讨论的核心内容。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明确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为儿童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所在、使命所系”。这一文件的出台,是社会经济转型、人口政策调整以及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具体体现。

前面大家讨论的议题都是极好的,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的特长,从空间上入手,做出了极为人性化的尝试,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有一个弊病,关注城市里的孩子多,对乡村儿童的关注偏弱。儿童友好首先是国家层面上的社会福利,是政策体系的建构。“儿童友好”不应只限于城市,也应该惠及农村。

国家城镇化的总体趋势已基本稳定,城市总期望通过乡村人口往城市的迁移来获取人口的想法不再可能实现了,城镇化初期的“等人”逐渐转变为通过城镇化品质的提升来“造人”,焦点是如何使已城镇化了的居民有较高的生育欲望和生育率。城镇化的“下半场”到来了,内涵式发展及人民幸福才是根本。

人口形势的严峻、城镇化的深度推进以及城市之间基于“人”的竞争,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界的研究也在深度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相关话题应该适度“前移”,从对孩子的友好,前移至对生育的友好。现代城市是由家庭构成的,生孩子又是基于夫妻双方对于城市进行充分而理性的评估之后做出的抉择。孩子是未来,没有了生育欲望的社会是没有明天的。从这一点来看,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仍需探究。

如何建设一个儿童友好型的城市?政府应该着眼于儿童的权利与福祉,致力于家庭的幸福以及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儿童友好型“城市”不等于儿童友好型“空间”,基本的空间保障是儿童友好1.0,儿童友好的2.0、3.0呢?儿童的安全养育与教育、文化与休闲、公平与参与等,仍有待继续探讨。

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个涉及到家庭、社区、学校、城市(国家)多尺度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空间与设施供给的问题;但空间与设施依然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出发点,这个做不到,其他便是空谈。严格来说,2015年之后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以基础性的儿童友好型空间的实践为主,社区、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等儿童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逐步被系统性地构建。总体而言,这些建设都是属于供给侧的,基于儿童需求侧的更为精准化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的空缺。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从经济意义上来说,空间是很贵的。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只是儿童友好,儿童是与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的,“儿童友好”只是一个切入点,必然的逻辑推演是全龄友好,但儿童友好仍是城市建设的起点。孩子越来越少的城市,注定是病态的。

儿童友好型城市仍需在概念上反思,本次研讨其实在这方面仍不够锋利:什么是儿童本性?什么是儿童权利?应先深入地研究儿童的权利与本性,摸清儿童健康发展的真实需求,再用“空间”这一载体完成对儿童的教育及本性的引导。

一座城市如何才能儿童友好?这些看似普通但又极为本源的问题亟待厘清,要不然,一些城市反而可能以“儿童友好”的名义干了对孩子很不友善的事情。“爱孩子却毁掉孩子”的事情,家庭、社区、街道以及城市层面都有一些不好的例子。什么是对儿童友好的空间?过于安全的人工环境或许是另一种出于溺爱的伤害。

何为儿童友好?城市又如何做到儿童友好?总是一个两难困境:既想保持孩子的天真烂漫以及本能的野性,又想很早就把他培养成一个能够适应现代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城市里的人。

需要反思一个问题:儿童友好型城市实施的“度”在哪里?超过了这个度就过于管控了,低于这个度又过于放任了。也不必专门为孩子特设一些空间或场馆,孩子几乎都是跟父母家长一起行动的,“儿童友好”只是一个规划设计的视角,不应过分地为儿童专属定制。孩子们开心、父母家长也开心的城市才是好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城市,就是所谓的儿童友好型城市了。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1期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五)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五)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五)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