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动能转换”来了,新能源势在必“卷”?

“动能转换”来了,新能源势在必“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并强调加强原材料供给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广阔,但眼下却面临锂价飞涨、中下游产业链压力山大的现实。代表委员们呼吁推动锂资源保供稳价,一些动力电池企业也酝酿着“动能转换”大计。

供不应求  锂价飞涨

  近两年,锂价如坐火箭,一飞冲天。3月2日,鑫椤锂电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突破50万元/吨大关。与2021年8月的10万元/吨相比,仅过半年,涨幅高达400%。
供不应求是锂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近两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带动动力电池需求迅速扩张。特别是我国,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近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锂电池是动力电池的主流,但是全球锂矿厂在经历上一轮周期低谷后产能有限,且主要分布在澳洲、南美等地区,扩产周期平均3年到5年,远水难解近渴。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2021年65%的锂原料靠进口,“抢锂”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心头大事。
但是,飞涨的锂价正在将动力电池企业的忍耐力逼到极限,抵制情绪蔓延。近日有传言称,包括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内的巨头已经“揭竿而起”。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说,部分厂商下调排产计划的可能性较大,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电池和材料厂商正在谋求集体抵制,超过50万元/吨的碳酸锂都不买。尽管宁德时代辟谣,但其股价连跌数日,拖累锂电池板块整体陷落。业内人士分析,这反映了原材料价格疯涨导致业内对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走向有了新判断,或许今年不会太乐观。

保供稳价  呼声强烈

锂资源供需失衡、持续涨价,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就锂资源保供稳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当前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建议,加强产业链布局与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对锂、钴等上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掌控,保证产业链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建议,四川锂矿资源丰富,应加快四川锂矿资源绿色开发。这是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供应链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将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管理,设置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国外电池材料资源,确保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安全。
保供稳价“组合拳”蓄势待发。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不断提高动力电池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动能转换”  前景可期

面对高昂的锂价,一些企业正在寻求替代品,推动新能源汽车“动能转换”。
3月4日,一则消息引人注目。江苏众钠能源宣布完成由碧桂园创投独家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作为钠电池新锐,众钠能源已经与多家客户达成战略合作,第一代量产产品将在年内启动交付。
与锂电池相比,钠电池能量密度较低,但是胜在资源充足、成本低廉。作为地壳中第六丰富的元素,钠的地壳丰度远超过锂,而且在全球分布较为均匀,市场需求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也会更小。
众钠能源并非独行。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已有近30家新能源企业对钠电池技术路线和生产线进行研发和布局。2021年7月,宁德时代举行钠电池发布会,宣布2023年建成基本产业链。同年12月,三峡能源宣布建设全球首条钠电池量产线,更是引起业内轰动。
在全国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力挺钠电池。全国政协委员、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建议,充分发挥我国钠资源优势,布局钠电池等新能源电池研发,提高我国新能源供给自主性。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孔发龙建议,研发推广以钠、氢等资源丰富元素为主要材料的新型动力电池,构建更加完备、更有韧性的动力电池资源供应保障体系。

随着新型动力电池的兴起,未来新能源汽车或将不再无“锂”寸步难行。

(产经观察员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动能转换”来了,新能源势在必“卷”?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产经观察员:赵新

编辑:李卓聪

审核:汤小俊 兰圣伟 徐红燕

审签:赵晓涛

“动能转换”来了,新能源势在必“卷”?


“动能转换”来了,新能源势在必“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动能转换”来了,新能源势在必“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