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乡村出现了自然环境污染、社会结构紊乱、污染工业外移等内生性与外源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回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国家战略、政策形势和乡村社会发展,有利于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

自(他)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演化既是一个遵循内在规律从简单到复杂、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同时又是有计划、有目的、自上而下的他组织过程。本研究以自(他)组织理论的视角介入,有利于运用科学理论,厘清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脉络,探索其演变机制、发展规律和形成逻辑(图1)。

【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图1 | 乡村人居环境的自(他)组织演化路径

资料来源:本文图纸均为笔者自行绘制。


3

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进程与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呈现出“失衡—模糊—转变—升华”四个发展阶段。


3.1 实施粮食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乡村约束力、凝聚力的缺失,乡村居民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在“求温饱”需求引导下的缺乏系统性、长远性规划的乡村人居环境营造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乡村人居环境的平衡结构,对乡村人居环境产生了较大程度的污染与破坏,使得乡村人居环境营造进入了“失衡”阶段。 



3.2 实施发展小城镇和城镇化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奔小康”需求引导下指标式的发展目标,使得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既无法适应城市建设模式,也无法回归传统乡村发展模式,乡村人居环境营造陷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模糊”阶段。



3.3 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政策,有效推进了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调整,但由于无法实时准确地对接乡村具体实际情况,社会文化衰退、乡村地域特色消失等人居环境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在村民“盼发展”需求引导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营造进入“转变”阶段。



3.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期


进入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乡村人居环境整体呈现向好态势。“谋振兴”需求引导下,乡村人居环境营造进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文化、生态“全方位”融合发展的“升华”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乡村建设主导力量转变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过程由开始时受到单一的集体与土地利益的博弈影响,逐步转变为受到复杂的乡村居民、城市建设、资本和土地利益等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发现在日益复杂的多元作用下,乡村人居环境总体呈现出了“失衡—模糊—转变—升华”四个发展阶段。为了有序引导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作用逻辑以及影响因素间的相互融合发展机制成为了关键所在(图2)。

【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图2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发展重要节点的时间轴


4

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路径与逻辑机制探析

在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两种逻辑共同调控影响着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方向和速度。


4.1 乡村人居环境演化路径的特征


4.1.1 自组织演变路径

乡村的自组织演变是通过自主调整系统结构及系统要素以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进化。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战略政策和基层组织结构的调整激发了村民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但前期由于政府力量的快速抽离和乡村社会凝聚力相对薄弱,乡村人居环境在村民的个人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进行建设规模的扩张及功能转型。在中后期伴随着乡村发展格局的变迁和资源环境的变化,以及乡村道德规约、地方习俗等在内的传统社会文化体系的弱化,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自组织能力逐渐减弱,并造成乡村凝聚力衰退、内生力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
4.1.2 他组织演变路径
他组织演变是依靠外界特定的指令来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有序演化。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逐渐参与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在要素的投入提高了第一产业的产出效率,并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政府、社会监管不力也带来环境污染破坏等诸多问题。此外,伴随着城乡关系的转变,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对村民传统的观念习俗、空间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推动着乡村人居系统的更新和重构(图3)。
【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图3 | 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的影响因素与关联



4.2 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逻辑机制


4.2.1  “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作用逻辑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是经过长时间演变形成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的有序结构,并将区域内空间结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要素组织起来。当内部要素发生量变,打破系统平衡,系统便引导村民通过空间行为构建起新系统结构,以达到功能平衡(图4)。

【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图4 | 乡村人居环境“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作用逻辑


4.2.2  “自上而下”的他组织作用逻辑

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是村民空间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外部社会文化与村民的价值取向、需求趋向及其相互作用,决定村民空间行为影响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方面、方式、程度,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图5)。

【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图5 | 乡村人居环境“自上而下”的他组织作用逻辑


5

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与发展引导

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本身就是“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的双重作用机制相互协调融合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围绕着营造逻辑这一核心,不断提高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的质量与水平。
在乡村环境方面,在实施乡村人居环境营造过程中,要综合统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强化乡村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在乡村社会文化营造方面,要尊重乡村民俗文化,根植于村民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建设具有地域环境特点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并不断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在政策引导、市场干预等外源因素作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规章约束,规约村民行为,激发村民营造动力,形成多元健康的营造建设体系;另一方面,在引入外部管理、资本等外部力量时,要检验其作用逻辑是否与乡村可持续发展逻辑相匹配,避免资本逻辑主导乡村发展带来的土地低效利用、生态破坏、文化缺失等问题。

本文撰稿:张云路



原文介绍

《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2022年第 1 期第77-86页。

王凯平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冯   悦,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云路,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通信作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908034)“基于搬迁移民场所依恋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研究:以北京案例实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D1100402)“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模式”。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CSGH20220125002&uniplatform=NZKPT&v=dJ_x9KLE5VWoBP-J0bGmcIWfPbvkformOVrlp1gU0gTtWmwVwgNn7X7TgwzCf7-y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