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董珂在2017中欧可持续城镇化会议上做的演讲报告,现将报告做一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会议主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绿色化”概念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了落实绿色化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5年7月成立绿色城市研究所。
1 绿色所发展目标&科研课题&项目实践
理论研究
•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建构绿色城乡规划学理论体系;
•为国家和住建部提供绿色城市发展技术支撑;
•建立绿色城市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我们承担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绿色城市专项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探索、分布式能源理念下的中国城镇化的清洁低碳转型、可持续城市开发导则、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方案试点(住建部三年行动方案)等。
规划实践
•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划实践;
•主持或参与绿色、生态、低碳城市规划的项目编制;
•在常规项目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探索绿色引领的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
我们承担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环鄱阳湖生态城镇群规划、常州市空间战略及城市总体规划、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等。
2 对绿色城乡规划的初步认识
2.1 中央精神
人类对资源的消耗远远超过地球自我修复能力,过去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从规划实践的“可选项”到“必选项”,已成为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和扬弃,是汲取农耕文明精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发展理念,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提升和飞跃。
中央层面对于绿色发展的理念非常重视,从十六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的讲话和文件,明确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工作思路,生态理念逐渐得到广泛认同。
我们梳理了各部委已经开展的绿色城市建设方面的工作。
住建部对此也非常重视,2012年9月,住建部整合了低碳生态城镇试点工作和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工作,统称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2年至2014年批准设立3批19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并于2012年优选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给予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第4批正在审查之中。
2.2 基本理念
城市工作目标:
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以人为本、五位一体”
城市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寻求适宜的平衡。兼顾效率、公平与和谐,还要应对人文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多重要求,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发展。
城市工作重心:
从服务经济发展,转变为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从形象工程到民生为重,“功成不必在我”。从“重开发轻保护”转变为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辩证统一。
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摆脱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消耗的依赖;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这一点欧洲瑞典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上世纪70年代后期已经实现碳排放的下降,2015年12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议》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如果说褐色增长是粗放式,消耗资源很大的发展模式,而减少增长是限制增长模式的话,我们支持的是精明增长,我们首先要坚持这种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们也要坚持集约式发展,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又能低成本地补偿其负面影响的新型模式,从传统的粗放扩张模式转向低碳能源技术、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消费的新型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的C模式。
从经营城市到运营城市,意味着主导权从政府转向市场,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向决定性转变;抓手从土地变为资产;目的从实现交换价值转为满足人的需求;效果从遍地空城、鬼城、山寨转变为供需平衡、多元特色发展,把城市当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去进行管理。
2.3 概念内涵
这里涉及到一些概念和内涵的思辨。
→“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究竟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生态还是一个广义的复合生态呢?狭义的自然生态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在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和污染控制。广义的复合生态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互动良性发展,最终达到三者和谐共生。我们认为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生态的“复合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方式,认识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处理城市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按照钱学森的系统论观点,重点研究绿色生态城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周边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复合的生态观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要素,涉及到全空间,还包括全过程,要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公平发展。
因此,应当保持绿色生态城乡的特征,坚持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整体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时间上的整体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性。我们从马斯达尔零碳城来看,虽然它是一个构想很好的城市,但是仅仅完成了目前理想的5%,这说明一个经济成本过大的生态城市,可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这是一个忽视经济要素的教训。人类不需要乌托邦式的梦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多样化、大众化的活动。生态技术不是由少数人掌握、为少数人使用的高成本技术,而是为大多数人掌握和使用的先进适用技术(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
绿色生态城乡规划的规划原则包括一是以“保护”为核心的自然生态原则;二是以“宜人”为核心的社会生态原则;三是以“高效”为核心的经济生态原则;四是以“和谐”为核心的复合生态原则。
→以城乡共荣的目标看待城乡关系
乡村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已经不是过去仅仅农业生产的地方,要坚持一、二、三产的和谐发展,坚持乡村和城市的互动。比如说在无锡都市圈中我们认为乡村是具有生态和游憩功能的生态空间,应该走向综合体,按照钱穆的说法,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这应当是一种终极的人生观。
绿色生态城乡规划不是一个专项规划,而是将“生态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贯穿现有规划体系始终的过程,是实现传统规划的“绿色生态+”的过程。
2.4 技术方法
→绿色生态城乡规划——理念、技术与方法的集成平台
技术体系:从单一、破碎的技术方法到绿色生态技术集成
绿色生态技术集成系统包括十大方面:紧凑舒适的城市空间、集成的绿色建筑系统、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低耗清洁的能源系统、循环安全水环境系统、无害再生废弃物系统、和谐宜人的生态系统、幸福包容的生态社区、安全低碳的照明系统、智慧高效的信息系统。
研究分析技术涉及到自然生态领域、经济生态领域、社会生态领域、物质空间领域和专项规划领域。相关工程技术包括微循环、低冲击开发、微降解与源分离、生态修复、环境模拟评估等。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我们认为实际上是综合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如建立复合生态导向的规划指标体系等。规划方法要点还包括推进城乡共荣(德国最大的森林城市弗莱堡堪称范例)、建设适宜性评价、优化从宏观到微观的自然生态格局、建立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系统、通过紧凑城市和功能混合降低长距离出行需求、推进公交导向的城市开发(TOD).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绿色生态理念
我们在天津生态城提出了建立独立于机动车的绿道系统,现在绿道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铺开。推进绿色社区的发展需要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公共商业系统的公开共享,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的分离,建立等级清晰、以人为本的空间组织,创造清洁弹性的生态环境。
此外,需要建设节约、高效、循环的水资源系统,以节水为核心,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构建安全、高效、人水和谐的健康水系统。建设节约、高效、循环的能源系统,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明日之城——马尔默通过风力发电、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技术等,到2030年的城市新区能源供给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到100%.
总结来看,规划技术与方法应以整体设计引导技术集成。
2.5 制度保障
绿色生态城乡的实现应主要采用计划经济主导的方法还是市场经济主导的方法?计划经济主导是自上而下,由看得见的政府之手操控,政府直接分配资源;市场经济主导是自下而上,由看不见的市场之手操控,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按照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分配,交易双方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中央文件中可以清晰看出市场经济主导下政府改革的思路,核心是基于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绿色经济发展制度,确立自然资产产权和管辖主体。绿色生态城乡的实现应主要采用市场经济主导的方法,在公共资源管制、公共物品供给、制定规则等方面明确政府作为的范畴。明晰生态资源的产权和价格,明晰“责权利”,现在建立的河长制、林长制都是为了这个方向而进行的努力。
资源有偿使用是需要确立的规则,传统发展模式的症结在于生态资源的消耗未计入或未完全计入生产成本,我们的策略不是以道德来约束生产行为,而是将生态资源的消耗充分计入生产成本,让绿色GDP替代传统GDP成为考核的目标。我们要实现市场机制主导下的自然资产的交易制度,同时,把政绩考核作为辅助手段。
市场机制是主要手段,需要尽快建立基于市场机制的相关交易制度;政绩考核是辅助手段,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绩效的评价考核权重,同时强化“终身”责任追究。
我们认为未来的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应该基于保护和发展要素的充分博弈,政府制度保障是建立底线控制和市场主导再加上规则制定和博弈的平台。
建立基于保护要素与发展要素充分博弈的空间规划体系
政府制度保障:底线控制+市场主导+规则制定+博弈平台
The End.
相关链接:
•董珂:新形势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路与重点——以常州为例│2015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专递
•王富海 袁奇峰 石楠 赵燕菁 林坚:空间规划——政府与市场│焦点观察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