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 文 / 节 / 选 / 自 /《发现松山湖》
城市绿肺:生态为先的园区规划,盛倩玉撰
贸然前来的我们显然不像其他城市观鸟者那样“处变不惊”,观鸟活动结束后仍不住大为惊叹:在一个如此紧临人类生活区的休闲公园,不到两小时竟能看到包括乌鸫、小白鹭、环颈鸻、黑水鸡、棕背伯劳在内的20余种鸟类,它们在湖边大大方方地梳理羽毛,毫不避讳这是一个被人类“占据”的地盘。
图源:乐享松山湖
一周一景 | 美!白鹭纷飞,为松山湖生态“代言”!
不知道是以前的自己太“盲目”,还是现在的自己太幸运,在快节奏、大变化的工业社会背景下,长久生活在远离自然的大都市圈,野生动物和植物似乎只存在于书店的畅销绘本里。今天竟能在松山湖邂逅这么多野生生命,重返“诗意地栖居”。
而这一切,其实还要源于20年前松山湖打造“生态新城”时埋下的种子。当年东莞考察过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后,最终决定尊重和保留松山湖的自然资源和整体生态环境格局。现如今按圈层布局的松山湖因地制宜,“生态核心区”的绿地与水源禁止任何破坏;围绕生态核心向外生长的“内圈层”包括科教研发区、休闲娱乐区和居住区,起到保护与隔离的作用;更外侧的“外圈层”为高新技术产业区,人工环境对自然的影响被最大程度地降低。
鸟类和其他小动物都是受益者,当然还包括各种原生植物。道路紧张施工之时,工程队发现一棵巨树横挡路中,紧急请示的结果是保留大树,工程改道绕行。还有长在建筑物核心地段的另外两棵大树,应对方式是建筑师调整方案,最终把大树留下。
以往,随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常常受到权宜之计的支配。寸土寸金的市区,昂贵的楼盘或商业街道紧贴水面排开,惹眼的建筑招牌在水边围成密不透风的城市空间;在远离中心的市郊,漫长又规整的水泥防洪坡沿着河岸修建,彰显人类工程的野蛮强势。
”
水面,是不属任何居民私人所有的空间,
它的使用方式却对任何居民都有着重要意义。
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松山湖新城建设项目组负责人朱荣远告诉我们,松山湖的水面,绝对没有工业化的可能性,它是被作为美丽、欢乐的因素考虑的。
从飞机上俯瞰,松山湖这片72平方干米的土地上,平缓丘陵环抱,水库如一颗人鱼眼泪掉落其间,被当地人宠成“幺女”,赞其天生丽质。附近的不少村民都记得小时候在水库边放牛时看到的神仙画卷:莺飞草长,波光潋滟,他们喜欢把牛拴在岸边后下水,游到另一边的水岸,再折返回来。水一直不变,人一直不厌,数十年岁月恍如瞬间。
为了留住这样的环境,在松山湖的建设过程中,每一片水域都被珍视、得到精心保存。比如,开展雨污分离以保护水质;减少完全铺装面积,让雨水渗入地下,流经湿地,滋养生物又净化自身;岸线不是水泥的堤坝,而是保护水面的生动草坡石滩……松山湖的水,就像一面镜子,映出这片山野本来的样子。
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时,基于传统观念,一些丘陵、山地等复杂的地貌,往往会被认为是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设计工作的障碍。城市的步伐每前进一米,都要铲平横亘在前方的山丘。
”
但山地并不一定是城市发展的障碍,
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从生态的观念出发,一些具有山地地貌条件的用地,往往能给城市创造充满生机的绿色开敞空间,增加城市特色。松山湖保留了丘陵、山地等复杂地貌,利用现有地形,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土方填挖。所有的道路、房屋、绿化都依照自然的坡度、曲线进行建设,没有削山填谷,没有推山造城,浩浩荡荡的推土机在松山湖面前,收起了尖牙利齿。
2001年,东莞松山湖定位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强烈科技创新能力的,以先进工业、高新科技产业和大学园区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新城”。从生态城市的理想,到生态为先的规划,从根本上讲,松山湖的出现,源于对传统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批判,以及对新的、良好的甚至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期待。
现今的松山湖,走不尽的林荫道,曲折绵长的湖岸,叶隙间洒下的光影……山川与湖水,安静又生机勃勃,高楼、建筑、道路以柔软的形态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的对话关系被珍视、保留且放大。而这一切,正如雷吉斯特半个世纪前所设想的那般:大量土地供动植物栖居,人类的艺术科技和生态智慧,都将在此得到表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湿地公园的未来城:留住“动植物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