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这是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时提出的殷切期望。
广西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广西生态保护修复涌现出诸多精品工程,成功打造了一批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样板,擦亮了“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也促进了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经验借鉴。
初夏时节,漓江两岸已是郁郁葱葱。记者乘船从杨堤到兴坪,如在画中游。“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船行至浪石村附近,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战略发展处副主任伍艳军指着一座山峰说:“这里过去植被遭到破坏,全是裸露的岩石,现在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了吧?”
记者努力辨认,山体上的植被浑然天成,很难看出生态修复的痕迹。据介绍,浪石村山体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共投资111万元,修复了漓江可视范围内1.5公里长的山体边坡植被,修复面积1万多平方米。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桂林时,也在船上眺望过这片山。总书记说,桂林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要求我们一定要呵护好。”伍艳军兴奋地说。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牢记总书记嘱托,桂林市大力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改善提升了漓江生态环境,擦亮了桂林这座世界级旅游城市名片。“目前,漓江河道挖砂问题已全面消除,修复非法采砂点近90万平方米;漓江风景名胜区及可视范围内21座矿山全部复绿,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飚说。
在暗嵅村采石场修复点,绿草茵茵,群芳争艳。过去由于长期开采,矿区山石大面积裸露,植物无法生长,水土流失严重。漓江流域采石场整治行动启动后,桂林采用堆叠植生袋和覆土种植等方法,因地制宜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快、所需维护少的乡土植物,以一种“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法,最大限度实现生态景观修复的原真性。如今,暗嵅村彻底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解除了内涝隐患,通过发展砂糖橘等产业,村民收入明显增加。
位于漓江流域的平乐县有一座矿山废弃多年,矿区生态环境堪忧。对此,平乐县从规划、政策、管理上整体统筹,明确修复后的矿山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同时,对采空区采取填挖土方、平整压实的工程措施,使土地达到工业园建设标准。在矿区周边植草绿化,通过修筑排水沟、截水沟等措施,实现地表径流集中排放,使护坡、保水固土和改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如今,修复后的矿区为该县提供了1.818平方千米工业用地,已建成的二塘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59家,2021年实现工业产值64.69亿元,拉动就业4800多人。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让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2021年,桂林市全力促进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大片红树林向着海洋绵延数公里,让海与陆的交汇显得那么浪漫自然。一批批游客在此驻足观赏,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就在几年前,贯穿北海市主城区的冯家江流域,有363个雨污直排口、2000亩虾塘、24个养殖场,大量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江中,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容量超载、湿地生态系统衰退,直接影响了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的水质和环境,严重威胁下游入海口的生态安全。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随后,北海市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启动了冯家江流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工作。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顺应自然地理格局,基于自然理念开展修复治理,恢复自然原貌。同时开展红树林保育和修复,增加生物多样性,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发展,释放生态产品综合效益。
系统全面的治理,让冯家江面貌焕然一新。据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主任郭国介绍,近几年,成片红树林沿着海岸线生长,为鸟类、底栖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增强了整个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冯家江流域分布有17种红树植物,鸟类由2017年的136种增至182种,沙虫等底栖生物种类由66种增至153种。这里多次观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以及黑翅鸢、褐翅鸦鹃等1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真正建成了“潮起潮落皆绿意”的生态绿廊。
冯家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打响了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牌”,带动了冯家江片区酒店、金融、科技等产业的综合发展。近3年来,多家金融、科技、商务、服务类企业纷纷落户北海,累计实现营收155亿元、贡献税收12.52亿元。2021年,北海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实践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和全国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江的面貌改善了,海的环境也在持续改善。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介绍,广西始终把守护北部湾“净海”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在沿海三市布局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如今,随着红树林湿地修复、宜林地恢复、沙滩修复、护岸海堤修复以及退养还滩、退养还湿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北部湾海域的“净海”画面更加清晰。
漫步在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的太阳河边,微风徐来,两岸绿荫映于河面,河水清澈见底。
太阳村镇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螺蛳粉小镇。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详细了解螺蛳粉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总书记称赞道。
其实,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自然资源部门的政策支撑。近年来,广西厅在太阳村镇布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导当地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乡村建设,打造三产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镇,实现土地综合整治效益最大化。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了太阳河、百乐河流域整治工程,通过清理淤堵河道,改善提升了水质。如今的太阳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真正成为了太阳底下的清水河。
与此同时,柳南区政府统筹实施耕地提质改造、低效园地整治、残次林整治、采矿用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通过平整归并耕地、完善灌溉渠道和田间道路路网,引导村民实施“退桉改竹”,为后期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打下基础,也为螺蛳粉产业提供了原料种植条件。
据统计,通过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广西厅累计筹措资金6.7亿元助推螺蛳粉小镇建设。2021年,柳州市精准发力推动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也得到了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可以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螺蛳粉小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柳州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柳南区已建成包括万亩竹笋、千亩豆角、千亩韭黄、千亩田螺在内的螺蛳粉原材料生产示范基地,并依托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96个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呈现城乡发展、产业振兴、生态良好之势。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全面统筹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切实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表示。
首席记者:王少勇
作者:黄尚宁 黄飞波 袁文馨
文字编辑:王中建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广西: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