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青年规划师创新系列】 吴浩 | 未来城市街区减碳技术研究与展望

【青年规划师创新系列】 吴浩 | 未来城市街区减碳技术研究与展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专职研究员吴浩的报告题目为“未来城市街区减碳技术研究与展望”。报告针对城市街区尺度,通过一套课题研究、一个项目实践和一次业主回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全面梳理了城市碳排放特征和规划碳减排策略。作为规划师,在未来的低碳发展领域中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为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

问题的提出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厘清绿色低碳城市发展内涵,明确低碳发展的空间抓手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的碳排放占到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所以想要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必然需要高质量的碳达峰。


在宏观尺度上,可采取的行动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在微观尺度上,可利用低碳建筑相关技术等。而在中观尺度上,以城市街区作为基本的减碳单元,既能符合人本尺度,又便于集成一系列的减碳技术,起到承上启下链接作用。


【青年规划师创新系列】 吴浩 | 未来城市街区减碳技术研究与展望


报告从—套课题研究、一个项目实践、一次业主回访三个案例,阐述了中规院上海分院针对气候变化与双碳战略所开展的研究和相关体会。


2

—套课题研究


报告详细的介绍了上海分院研究团队在城市街区减碳方面的研究历程。首先,研究团队溯源了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并将其转译为适用于规划碳减排的五个核心维度。其次,从城市街区能源、建筑、交通、空间等方向制定具体减碳策略,并编制了《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导则(试行)》。最后,研究团队结合碳排放计算、减碳策略与减碳预测,研发街区碳中和计量核算模型,预测减碳技术成效。


3

一个项目实践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报告以上海奉贤新城数字江海项目为例,探索能源革命背景下城市街区规划减碳技术的应用场景,并试图将减碳技术应用在项目全生命周期,最终形成了三个减碳技术方向。


第一:构建智慧能源系统。


在能源利用方面,项目充分挖掘本地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并配合相应的储能系统。通过与法国电力合作,在数字江海项目中打造贯穿硬件端和软件端的能源孪生系统。


第二:低碳建筑建造。


在建筑建造方面,项目提出在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兼顾城市风貌形象。以薄膜光伏技术为例,数字江海项目基于日照分析,分别遴选出适宜布局太阳能光伏板和立体绿化的屋面,实现了建筑光伏一体化以及光伏绿化一体化的技术运用。


【青年规划师创新系列】 吴浩 | 未来城市街区减碳技术研究与展望


第三: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青年规划师创新系列】 吴浩 | 未来城市街区减碳技术研究与展望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我国的建筑垃圾已经占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40%,在上海这一比例高达90%,而资源化利用率只有9%,相比于新加坡的99%的利用率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江海项目中提出利用分期建设优势,将前一期项目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并将其返回至后续多期项目建设中迭代使用,从而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资源循环的最大化利用模式。


4

一次业主回访


当前,绿色低碳街区的建设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新兴减碳技术成本高昂,如何制定可持续的激励政策?二是技术不断迭代更替,如何结合管理持续跟进?三是如何利用绿色低碳吸引人的参与,提升人的感受?项目组回访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并学习总结相关经验,提出了绿色低碳建设的三个机制展望。第一,构建多主体平衡的奖励机制。面对成本高昂的减碳技术,应强化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自主平衡关系,形成可持续的激励政策;第二,打造全流程集成的管理机制。新技术运用需要配套新的规划与管理体制,并通过贯穿规划、建设、管理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逐步实现;第三,引导居民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立碳普惠的全民参与机制,以实现低碳理念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融合。


5

总结



最后,报告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智慧能源系统、低碳建造技术和资源循环系统等技术必将持续迭代发展,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工具,对于更平衡的投入产出、更全面的精明管理和更人本的生活场景的追求是永远不变的。作为规划师,在未来的低碳发展领域中可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搭建低碳街区减碳技术集成平台。既要学习硬核技术,又要发挥规划学科的传统优势,做到由技术突破转向规划突破,为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供稿 | 俞静、陈雅琪、王睿珺

编辑 |宣传办

本发言文稿经发言人本人确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青年规划师创新系列】 吴浩 | 未来城市街区减碳技术研究与展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