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为了更好地宣传“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昨天(6月23日),我局联合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了“网络人士看乡村 保护耕地促振兴——‘全国土地日’开放日”活动。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南京房地产新媒体专委会成员单位、自媒体博主等30余名网友、记者朋友,一同走进六合团结砂矿生态修复项目和冶山街道东王社区平庄村,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感受我市耕地保护工作成果。
夏至时节,位于六合区龙袍街道团结社区的团结砂矿,修复的宕口一片翠绿,矿坑水库碧波荡漾,引得网友、记者们频频举起手机、升空无人机定格现场美景。在对比了现场展板呈现的项目原貌的满目疮痍后,大家对现场复垦区内长势喜人、绿意盎然的稻田有了更多的惊叹。
据了解,该项目原为露天开采的砂砾石矿山,盛产建设用砂,开采于上世纪80年代。2010年被关停时,一个个裸露在外的矿坑,成为了长江沿线一道道无法愈合的疮疤。2019年,我市启动长江经济带10公里范围废弃露采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其中:龙袍街道团结砂矿、横梁街道徐营、南王砂矿等3个集中治理区以及9个零星区的环境治理修复,共投入资金约1.2亿元;团结砂矿生态修复项目治理总面积800亩,复垦耕地500亩,是全市单体复垦面积最大的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填平废弃矿坑、修复农用地和耕地,治理后的项目区沟渠、泵站、道路等设施齐全,曾经的废弃矿坑“摇身一变”为田畴绵延的优质耕地。2021年8月,该项目被省自然资源厅评为江苏省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
开放日活动现场,种植企业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到,团结砂矿复垦后的耕地主要用以种植水稻和小麦,去年年新增粮食产量超过预期。通过耕种或流转能为周边生产组村民年增加收入约260元/人,直接惠及村民1500余人。现场一位记者不由感叹到:“团结砂矿的生态修复,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带动了就业,将大地上的伤疤矿坑演变成良田,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引入到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效助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
作为南京的都市北田园、生态后花园,近年来六合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土地综合整治、招引农业企业落地、促进乡村振兴的“三步走”路径,正逐步显现实效。
冶山街道东王社区平庄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基础条件、招引农业龙头项目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方式,是六合区实施“三步走”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平庄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启动于2012年,项目建设规模5800多亩。项目实施前,原有的居民点分散、生产生活道路布局凌乱,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农业生产多以粗放型耕种为主,年均净产值仅有500元/亩左右。通过搬迁农户、平整土地、配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良土壤、建设防护林网、疏浚渠道等系列工程,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沟渠畅通、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村。
在一个生机勃勃的石斛种植大棚内,六合区第一批列入南京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标杆项目企业的江苏金五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和大家分享了他们与平庄村的情缘。2015年,该公司整体流转了平庄村近5000亩土地,逐步建成高标准水稻生产基地、石斛仙草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石榴种植基地以及淡水澳龙养殖基地,转移当地劳动力约3300人。这些劳动力转而从事二、三产业或进入该公司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约1.2万元,实现了农民收入增加、土地利用高效、乡村环境改善的多重叠加成效。
在坚守耕地红线、生态红线的前提下,我局深入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优化用地选址布局,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区分纳入建设用地管理的设施用地类型,为乡村产业设施农业用地落地提供条件,助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0年以来,我局指导帮助市级确定的50宗农村一二三产项目明确用地保障路径,其中2020年17宗项目已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2021年33宗项目已纳入正在编制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从规划空间、用地要素上进行全方位保障,助力一批产业潜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
近年来,我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根据各区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情况,在传统土地整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耕地红线焕发出乡村振兴之美。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继续综合采取管控性、激励性、建设性措施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工作新方式、新路径,在耕地保护方面形成了两大亮点:
我局与市农业农村局签订《耕地保护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实现了两局成果的互联互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落实信息化应用场景,形成优势互补、效率提升、应用协同的良性互动局面,共同监管好耕地的保护与利用。在今年上半年的全市抛荒耕地校核中,该共建模式已初见成效,我局迅速向市农业农村局、各相关区提供了56幅疑似问题图斑底图和影像图,为全市抢在春耕前摸清抛荒准确情况并进行复耕整改奠定了基础,获市领导肯定。
结合全市镇村布局规划,对照《南京市乡村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指南》,指导各区按需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同步加快全市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入库系统建设。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庆祝第32个全国土地日】市委网信办与我局联合举办“网络人士看乡村”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