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
▲ 图1 | 城市街区活力研究背景
1
相关研究综述
2
研究框架
▲ 图2 | 研究框架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研究选取北京市五环路以内的所有街区为研究对象,面积约667km2,共计4496个街区(图3)。研究数据包括宜出行人口热力数据、2021年北京市POI数据、2021年北京市路网数据、2021 年北京市建筑矢量数据、2021年北京市公交站点数据、2021年北京市地铁站数据、2021年2月北京市房价数据、2021年3月北京市商业办公租赁价格数据、2021年北京市绿地及水系矢量数据(表1)。运用了相关性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方法。
▲ 图3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表1 | 数据来源统计
4
活力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街区活力空间格局
▲ 图4 | 北京市五环路内街区活力分布
▲ 图5 | 北京市五环路内活力热点分析
街区活力空间聚类特征
北京市五环内各街区的活力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出现了“高- 高、低-低、高-低、低-高”4种不同的组团分布集聚区,各街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较强。整体上呈现出沿二环至四环之间“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可见,北京市街区活力的溢出效应非常明显,高活力的街区对周边街区的活力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低活力的街区对周边街区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街区活力在空间分布上的“马太效应”,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两极分化现象(图6)。
▲ 图6 | 北京市五环内街区活力局部空间集聚状况
5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的选取
▲ 表2 | 影响因素计算统计
相关性分析
基于各活力影响机制的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值,按照正负值分为促进性因子(相关系数为正值)和抑制性因子(相关系数为负值) 对其进一步进行聚类分群的多维度分析。促进性因子表示该指标的提升对街区活力有正向影响的作用,而抑制性因子则相反;其次,按照相关系数的大小将各因子分为敏感性因子(相关系数≧0.5)、迟钝性因子(0.3≤相关系数<0.5)和微弱性因子(相关系数<0.3),不同的相关性大小聚类反应了各影响因子对街区活力影响的程度高低 (表3)。
▲ 表3 | 活力影响因素聚类统计
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
商业中心性对街区活力影响最大。在所有变量中,街区距离商业中心越近对街区的活力影响力最大,而影响力的大小在空间上呈现多处集聚区。
开发强度对街区活力的影响力由二环向外逐渐递增。街区的开发强度对街区的活力影响力仅次于距离商业中心的距离,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影响力程度圈层结构。
居住中心性对活力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整体上,距离居住中心越近的街区,对活力的影响力较高。
建筑密度对街区活力为负影响。建筑密度对街区的活力呈现明显的负向影响,且在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呈现微弱的影响力逐渐递减分布的态势。
形态紧凑度对街区活力的影响力大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整体上,街区的空间形态离散程度越小,越紧凑,其街区的活力越低。代表人群更倾向于在自由布局的街区聚集,空间形态的紧凑度会带来负向的心理影响,从而使得街区的活力降低。自由的空间形态,能带来良好的秩序使得心情舒畅,从而聚集人气。
公共交通可达性对街区活力的影响呈现微弱的正向影响。在空间上其影响力大小明显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情况。
路网密度和亲水指数对街区活力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文化休闲密度对活力的影响力在全局变化不大。影响强度从空间上呈现微弱的由西至东逐渐递减的现象,但整体上差异性不大,仍属于全局尺度。
功能混合度对活力呈现负向影响。整体上,功能混合度越高的街区活力越低,代表混合的功能从一定程度上会带来更为复杂的人群,导致交通拥堵和公共设施的体验感降低,过于多样性的功能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得街区活力下降(图7)。

6
结论
原文介绍
《北京街区活力影响机制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刊登于2022年第 5 期第27-37页。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938002);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JDYTA005);北京建筑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项目(DG2021009)。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北京街区活力影响机制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