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在“2021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演讲者 | 孙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1►
分院和投标的缘起
2007-2012年期间,上海分院靠投标来寻找并拓展市场。2013-2018年,分院有选择地对重点项目进行投标,转向战略研究方向。设计和工程专业人员转向宏大的战略叙事逻辑,形成研究是长板,设计是短板的局面。在那个时期,每个项目对空间方案、设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2019年至今,是重新再投标的阶段,近些年投标的数量增长非常快。2019年参与了大概10个招投标项目,未入围5个,未中标4个,中标1个。遇冷的情况让我们认识到投标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要客观的认清形势,判断入围概率。我们需要向对手不断学习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也坚定了我们要继续再投标的决心和信心,锻炼韧性和耐心。
2►
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总结投标经验,发现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入围缺大师,二是方案缺美感,三是中标缺态度。
2.1 借力院内力量:大师领衔
从2020年起借助院内力量,大师领衔,不仅提高了入围概率,也大大提高了技术能力和方向。2021-2022年,朱总、郑院长、王院长、李院长纷纷领衔了很多城市设计项目。他们每次都是亲自拿笔来划方案,告诉我们投标要点是方案画的好不好,找到“势”看顺不顺,推敲“形”看美不美。
2.2 考验真功夫:苦练方案
拿到投标项目的入场券后,考验的是项目的真功夫,看能否画出方案。以杭州市会展新城为例,分院从研究角度提出了很多内容来破题,在这个地区要建有杭州味道的会展新城。但是逻辑分析再好,最终还是要靠方案规划,方案的好坏是中标的关键要素,“形”和“势”能否让人一眼就看懂方案。
项目组从规划思维转到设计思维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阵痛。在第一轮方案中,规划师从结构角度来思考布局方式,布局飘逸但是不够合理。第二轮结合会展建筑方案,不断推敲“形”和“势”,但面临割裂的问题。在第三轮方案中,项目负责人反复问自己,20张总图在磨什么?城市不仅要迎合会展建筑,更需要会展建筑和城市融合。我们要去思考会展与城市之间如何来实现大和小、内和外、刚和柔、动和静的功能融合。通过小尺度空间城市设计的街区,通过丰富的经验,通过南沙花径变成微秀之路来串联起会展和周边的山水以及城市空间。
项目组在改图过程中改出了乐趣,不停地打磨细节,运用多媒体做成了一部微电影。最后形成了具有杭州味道、多样的、无界的会展新城,蕴含历史的南沙大坝浪漫秀堤以及展览体验无处不在的方案。投标时,很多专家对这种美感表达较为认可,最后成功中标。

2.3 从有美感到有态度
仅有美感不太够,中规院参与的项目要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态度。
· 杭州市三江汇绿心公园详细规划设计
以杭州市三江汇绿心公园详细规划设计为例,其开发价值和保护价值都很高。对于在城市核心区位的绿心公园有无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纯粹,这需要不一样的发展定位、开放理念、城市形态、产业业态、治理模式。
如何规划设计绿心公园?首先研究鸟,鸟需要什么样的空间,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手法。项目组划定鸟禽栖宿无人区,恢复浅滩水田湿地等鸟禽友好空间环境,禁止设桥上岛,未来这个地区会有钱塘江唯一无桥岛。二是研究鱼,划定生态鱼道,畅通洄游通道,禁止通航干扰,外迁两汊河两岸渡口。三是虫,全面保护指示物种,设计无人区,从生境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设计空间。
在保障生态、保证生境多样性的理念下,开发强度由15%下降至10%,蓝绿空间占比提升至90%。这是以完整单元为代表的治理模式,是建设加农田、“肥瘦搭配”权责共担的地区。乡村遵循能保就保,比较谨慎地拆除,同时要考虑生境和建设空间。在未来城市建设方面,项目组提出进小镇,而不是进高楼;设立“园长”,保证农田不荒。同时,项目组提出健康绿色食品供应,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就近供给,有机种植。
绿心公园设计没有提出特别酷炫的设计理念、口号以及手法,而是提出具体行动和要求,比如划定鸟禽无人区、禁止设桥上岛、迁通航渡口等,提出了若干项保护生境的行动和举措。项目不仅在于推敲方案美不美,更多的是要表达中规院的价值观和设计态度,而这个设计态度往是会被欣赏、被认同的,这也是规划师的价值感所在。
· 杭州“云城”设计国际方案征集
下图是10月份金秋的航拍图,杭州西站建在生态廊道里,未来是科技城核心区。北侧是稻香蛙鸣乡村保护区,是未来和现代碰撞的区域。因西站建设,如何用绿色设计的手法营造高强度开发的云城是项目组面临的挑战。项目组在投标过程中更为平衡,想用更巧妙的设计手法化解两大矛盾。

矛盾一是化解生态廊道与上盖板块的冲突。生态风廊南北长度3公里,建设高度80米,大概450万开发体量,但原来的方案会堵住整个风廊。经过反复讨论,通过向历史学习,项目组找到了破题点。这个区域存在三座山,现存的吴山和寡山,场域内还有一座被挖掉的破山。项目组恢复破山,改名云丘,与吴山、寡山一起“三山定云城”,限定人类建设建与不建。在破山原址设计能量绿丘,恢复50米高度,形成50万平米综合体,集合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能量公园、会议中心等多种功能。每年提供2亿千瓦时电量,实现基地内10%能源自给。在恢复破山元素的同时也能展现代表未来姿态的公园设计理念。项目组以能量绿丘为设计,化整为零,1/4做云丘,1/2小镇建设、1/4开敞空间,做成科技农田,创新农田指标。风动云之丘的设计手法是为了化解上盖开发与生态风廊的矛盾,通过三山定云城,保留3公里宽的通风廊道,满足一级风廊的控制要求。

矛盾二是破解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高强度开发云城,如何营造杭州味道?在这个地区如何保留独特的景观以营造出不一样的杭州云城?项目组通过寻找历史元素构建了从“西湖”到“西溪”再到“西田”的思路。这个地区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最重要的本底文化是城田共生,所以提出西田的概念。

首先,营造稻生西田,保留3个完整圩区,划定11平方公里西田核心区,分为原生有机农业、立体科技农业、缤纷景观农业三个主题,边界清晰地界定了生态空间。同时,为把稻田景观融入城市开发,提出了“一穗江南”的理念。通过缤纷景观农业引田入城,推窗见田,作物轮种,提升土地肥力,增加季向变化。稻生未来城锚固了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的关系。

3►
投标的成长之路
回顾上海分院三年的投标成长之路,参与投标有助于加深对城市以及对设计的理解。一开始要先学会形态的推敲,形成一个美的方案。三江汇方案教会了我们表达出纯粹的态度,这也是获得大家认可的。云城的方案更为成熟老练,项目组用设计手法巧妙地化解矛盾。
投标是具有苦并快乐着的设计乐趣的项目类型。5%的到款激发100%的设计热情,很多年轻人每年都抢着去做一两个投标,这是一种激发热情和互动的好方式。通过投标创新工作和工作坊的方式打破边界,年轻人互相交流,互相碰撞。同时,这传递出一种价值观,坚定信心,表达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往往是可以得到大家认可的,好的东西一定会有欣赏的群体。这种新方式激发、培育了一批设计师——没有大师但是有一群“小师”们。设计是艺术,设计是哲学,设计是态度,设计是乐趣。
报告整理:张园.
这些年,城市设计竞赛的那些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价值选择与设计态度——上海分院招投标项目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