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乡高质量融合下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案例与思考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强调,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我国已进入提升城市化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建设都市农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能提升农业资源产能,促进农业经济高效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能丰富开敞景观空间,降低建设密度,为市民提供休闲体验,改善人居环境,从而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广州艾米稻香小镇、都市锦田、一方乐田、花城农园等典型案例,总结广州通过建设都市农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产城田”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和实施路径,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01

广州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空间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都市农业形态与其所处的区位密切相关,根据地理空间及功能可划分为中心城区、城郊区及辐射圈三个类型区。不同类型区因资源优势的差异影响都市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相适应的形态模式和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实现城乡互动和产业融合。

广州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广、种类多,各区在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各区根据自身区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优势,通过农田景观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功能价值提升、形态模式创新等多种方式,形成一批类型丰富,特点显著的案例实践。


城乡高质量融合下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案例与思考

广州不同类型区都市农业案例一览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总结)



艾米稻香小镇

“城郊闲田”变身“共享农场”

城乡高质量融合下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案例与思考

从化“艾米稻香小镇”实景航拍图

(图片来源:网络)

1

项目概况:

位于广州市从化区风云岭森林公园北侧山脚,核心区以“粤港澳人工智能农业科技特色小镇”为总体定位,面积4500亩。利用“生态+”技术,,实现生态农业标准化全产业链控制。采用人工智能及5G技术,探索数字管理、未来农业生产方式。2018年农田亩产值从不到4000元提升到14000元,产业增效350% [1]。村民入股成为股东,超800名农民实现增收。

2

特色经验:

(1)创新“土地入股+托管运营”模式,定制化供给高端有机农产品。农户以土地入股,托管给艾米集团经营统一种植有机胚芽米。通过互联网定制化销售稻米产品,城市家庭在线下单认购农田收获权,享受健康生态有机胚芽米和线下农场体验。

(2)打造“稻香”主题,艺术带动农旅融合产品链。策划稻香音乐节、丰收节等艺术活动,发展农耕体验、研学教育、稻草文化创意、娱乐休闲多元功能。

(3)数字赋能现代农业,智能化农田景观技术创新。与中国工程院、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院等农科院校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导航、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打造生态智能农田。



都市锦田

“江心岛田”变身“都市田园”

城乡高质量融合下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案例与思考

 “都市锦田”项目整治后实景图

(图片来源:网络)

1

项目概况: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大吉沙岛,总规模1981亩,是广州目前面积最大,集土地整治、生态保护、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景观提升的综合工程。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形成高标准农田约1300亩,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用地1298亩、区外滩涂7公里,建设碧道6公里及修复堤防岸线3公里。2020年引进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专家团队打造约6662亩都市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 “锦田”计划使昔日江心小岛从鱼塘、沼泽地变身为粮食生产、科研试验、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的“都市田园”景区,现日均吸引客流近4000名。村民人均分红从不到3000元提升至2020年人均32000元。

2

特色经验:

(1)生态立岛,“保护性开发”绿色发展。严格限制大规模开发,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统筹乡村振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社区建设三大工作。

(2)科技助力,造就农业智慧转型。引入袁隆平、谢华安、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等农科“院士天团”进驻院士港,运用科技手段,打造“无人农场”,高产高质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3)政府支持,村民配合意愿高。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政府通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支持院士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组织统一流转农户和村集体土地,引进高端资源和社会资本共同开发,成立农民合作社吸引人才回流。



一方乐园

“城中荒田”变身“近邻市民农园”

城乡高质量融合下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案例与思考

海珠区“一方乐园”实景图

(图片来源:“一方乐园”官方公众号)

1

项目概况:

位于广州海珠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核心地带,占地170亩。前身为瑞宝街村民的撂荒农耕地,广州爱农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有机肥改良、绿肥种植还田等生态措施将农地功能升级,规划精品种植区、家庭菜园区、研学科普区、田园休闲区,开拓创新家庭菜园认领种植项目,实现撂荒农耕地到市民农园的成功转型。农园耕地得到100%的复耕,通过土地流转,农民租金收益翻了7倍,直接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 [2]

2

特色经验:

(1)生态理念打造,注重环境健康。采用活力农耕耕作方法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坚持生态方式驱虫除虫,杜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维护、管理、运营全程运用不破坏生态的工程措施。

(2)开拓创新项目,现代农业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在保留农业生产功能基础上,让市民通过自种或托管的方式收获高品质农产品,并开拓科普、研发、休闲、研学功能。

(3)政策支撑,政企合作共同开发。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利用“城中田”建设城市农业公园的通知》要求,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协同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涉农街道进一步解决撂荒农田集中连片流转,协助企业用好“城中田”建设市民农园。



花城农园

“CBD综合体”变身“城央立体绿洲” 

城乡高质量融合下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案例与思考

天河区“花城农园”实景鸟瞰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1

项目概况:

位于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中轴线西翼,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沉浸科普式综合体。20000平方米的花城农园,运用现代农业无土、水肥一体化和太空培育技术,实现科技农业和城市功能生态融合。根据主题分地面层、负一层、负二层打造集都市菜园、伊甸瓜廊、农业艺术荟、果蔬博物馆、绿享食汇、绿洲严选等多个农业科普和绿色消费业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场景。

2

特色经验:

(1)发展立体农业,农业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借助天河区科技创新实力,融合农业和城市功能,利用建筑空间发展立体农业,形成种业研发、数字农业、都市农业等新农业产业形态。

(2)打造农旅综合体,创新“农业+”文商农旅发展。以“农业+”艺术、自然、智慧、时尚、科技、未来为主题,设置“种植——生产——展销——消费——体验”各环节场景,从农业基本形态,到工厂式生产,再到衍生各种服务,探索集数字农业、文化旅游、电商展示、教育培训、特色餐饮等综合功能,真正实现三次产业一站式融合。

(3)多方团队强强联手,保障项目科技核心竞争力。以广州市城投集团的城市建设水平为依托,广东安圜绿天然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科技生产技术、多项国际现代化科技农业种植设备专利为基础,联合省、市农科院及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共同打造,有力保障农业资源的科技成果转化。



02

广州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空间建设的思考


 2.1   价值引导:强化农业资源转化和多重功能价值,“产城田”融合发展

在尊重现有城市空间肌理和农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广州强化农业资源转化和多功能价值为导向,协调农业资源和多样化城市功能的空间关系,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集约高效、业态丰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奋力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都市现代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2   途径多元:依托优势资源选择相适应发展路径,“因类施策”突出特点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各区立足实际,探索适宜自身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之路。以天河区为例,根据自身处于城市核心区农业用地较少、传统农业产业占比逐渐减小、辖内科技创新型企业众多的特点,破局传统农业模式,借助区域科技创新实力反哺农业向数字化转型。“花城农园”融合现代科技农业与商旅业态,以立体农业形式填补了城央农业元素的空白,满足市民在城市中心享受绿色品质、田园乐趣的需求。相较而言,从化区农业用地广阔,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产品。“艾米稻香小镇”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模式实现规模化粮食种植,为市民提供食品供应、休闲旅游、农业体验产品,满足市民对田园自然生态品质追求。


 2.3   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发展智慧、数字等新型农业,“科技赋能”助力提升

广州充分利用科研院校聚集、人才资源丰富、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的优势,借助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技术,积极培育发展科技农业、数字农业、创意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共享农场、科学试验田、立体农业等新模式,利用数字化农田、水稻AI智能识别系统、无土、水肥一体农业、智慧物联等前沿技术增大农业产能,塑造高品质空间、发展休闲经济。


 2.4   多方参与:搭建“政、企、校”合作交流平台,“智库联合”共同建设

政府制定工作指引、利好政策,搭建“上下联动”交流平台,通过宣传、论坛、赛事等吸引更多市民、团体参与。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农科院校、科研团队释放智力服务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落实与都市农业的科技创新攻关、基地建设、企业建设、市场建设、运营实施,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2.5   制度保障:加强政策制定有效支撑项目落实,“多部门多环节”保障利导

近年来,广州都市农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得益于市、区多部门联合出台系列政策保障与激励引导,内容涉及工作指引、用地保障、产业指引、技术创新、人才保障、知识产权及企业服务、行动计划、奖励扶持等。



 注 释:

[1] 搭载人工智能一粒米,探索产业兴旺“科技路” [N].广州日报,2018.09.25

[2] 一方乐田:广州都市农园的价值创新与可持续发展[N]. 南方农村报, 2022.05.17




|文图提供|

郭雨露  罗珂  何豫

何志灿  廖远涛  李晓军

(规划设计二所)


|美术版式|

办公室城乡高质量融合下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案例与思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城乡高质量融合下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案例与思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