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拓胸豁目”
2
“拓胸豁目”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以及实地调研可知,中国历代秉承“拓胸豁目”理念的风景营造范例不胜枚举,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如广西容县,择“面都峤而枕大容”之佳地营建真武阁,登临其上可“旷览数十里外”、眺“人民之往来,舟楫之上下,田畴山径之所树植”,促人“开豁心目,启发性灵”,形成“容邑之巨观”;广东东莞,古人秉持“览不远者,怀不畅”之理念,巧建邀山阁,营造“邀山川入阁”“荡胸溟渤远,拍手群山迎”的空间意境。
▲ 城郭全图 [引自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容县志》]
▲ 钤山图 [引自清同治十年(1871年)《分宜县志》]
重庆綦江,于“负山临水,城郭舟航无不在目”之处修阆风台,登临其上,可远观“诸峰罗列,翠障重重”,近览“屋宇参差,塔影秀出”,俯瞰“澄江如练,鼓枻往来”,邑人赞曰“游行自在,荡胸豁目,逸兴遄飞,静观者万物皆自得焉”。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乡村营建中,人们巧寻聚落可“高瞻”“远瞩”之风景佳地,营建登临空间,塑造特色格局,将“拓胸豁目”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安徽黟县屏山村,巧建三姑庙于高地,远眺吉阳山诸峰,统揽山、水、村、田景致;陕西韩城柳枝村,于村西高筑望春楼,远眺梁山、孤山、黄河之景;榆林泥河沟村,择山河会景地巧营河神庙,塑造望河凝神之境界空间;凡此等等,皆颇具深意。本期栏目从诸多案例中遴选浙江镇海灵峰寺、福建长汀紫阳阁、江西抚州拟岘台及安徽歙县雄村,对“拓胸豁目”的实践要义做以进一步阐释。

浙江镇海灵峰寺,择址于“一望旷然,俯瞩群峦”之“众山之颠”,蜃潭、甘泉、沟壑、曲径等山峦风光尽收眼底,一地山河气色皆汇于此,成为一邑居高瞭远之胜地。古人巧借西南大屏壶、小屏壶二山为寺庙“堂室之门户”,以增壮山寺气势、开豁心胸眼目。历代“骚人词客”“本山衲子”于此纵目四望、寄情山水,写就无数名篇佳作,“唱酬成帙”,由此营造出提振山水格局,升华人文意境的精神场所。
▲ 灵峰山图 [引自清光绪五年(1879年)《镇海县志》]
福建长汀紫阳阁,择城东南“最胜地”而建,成为当地重要的登高揽胜空间。登临其上,“四望岚光,层峦叠翠,山巅危垣,万松拥护”等一邑风光皆萃于此,八景之“云骧风月”亦收入阁中,极大提振了城市山水人文格局,古人赞曰“临汀形胜,靡不毕出”。历代文人墨客于此游目骋怀,感悟“情之所寄,触物斯远”之精神境界,留下千古文章,代代赓续,遂成凝聚一方山水胜景的人文大观。
▲ 长汀八景图 [引自清光绪五年(1879年)《长汀县志》]
江西抚州拟岘台,筑于城东“台宅高阜”之胜地,远瞩高瞻,可览“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之景。邑人通过于台上增筑文昌阁,以收四境风光、壮高台形势,借景胜而助地灵。历代贤人名士于此观览山河、开拓胸襟,题记吟咏不胜枚举,由此形成“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而亦各适其适”之人文胜地。古人赞曰:“纵目上层楼,数古圣哲风流百许,骋怀临胜地,记众贤卿文彩千余”。
▲ 拟岘台图 [引自清同治九年(1870年)《临川县志》]

▲ 雄村鸟瞰图 (图片来源:720云)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继承与创新】拓胸豁目:一种收揽胜景与振励人心的风景营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