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作者序】从人类文明史看,城市一直担任着文明坐标的角色,而生态城市承载了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憧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包括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和倡导绿色生活的理念,尊重自然和维护平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生态城市实践本质上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营造全过程的社会活动,或者说,生态城市实践就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城市实践探索。

从个体的生命历程看,绝大多数人都至少有三次以上选择城市(学习、工作和养老)的机会。尽管选择的理由很多,但安全的生活环境、洁净的空气与水、舒适的城市气候、亲生物的自然体验、优美的城市景观、独特的文化特质、适当的生活节奏、全龄友好的服务等,是个体选择城市的普遍准则。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城市特征,也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建设目标。

自从19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后,国内外相关学者逐渐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生态城市思想体系。撰写本专栏的目的之一是讨论“从规划、建设、管理层面如何实施生态城市”,专栏尝试从本体论层面探讨生态城市实践的整体全景,从物质层面聚焦生态城市实践的若干技术性议题,从社会层面审视生态城市实践的公平与正义的议题。

生态城市有普适性的实践框架,但针对特定地区的生态城市,具体的行动路径将是地方性的。每个生态城市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期望解决的问题,需要关注该城市的人(社会)—事(行动)—物(环境)—知(知识)的匹配性,“适境律”是生态城市实践成功的关键。生态城市实践特别强调策略和行动的综合性,本专栏尝试从若干核心议题入手,探讨生态城市的实践路径,并通过部分案例进一步诠释实践过程。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可持续性问题的发生器,那么生态城市应该是一种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受《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邀请,笔者基于《生态城市实践指引》一书的部分内容形成这个生态城市专栏,期待相关讨论对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下半场的可持续城镇化有所启示。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第一篇  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1960年代至今,环境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口膨胀、资源耗竭、污染加剧、全球变暖、灾害频繁、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所有这一切,正在威胁着地球生物圈所有生命体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致力于矫正人类和自然的失衡关系,在通过工程技术和材料创新来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的同时,总是伴随着产生其他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遇巨大的挑战,完全追求生产力最大化的工业文明难以应对这一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文明形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也称生态城,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e)中提出的。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发端于1980年代,综合扬诺斯基(Yanitsky)雷吉斯特(Register)、黄光宇、宋永昌、杨保军等相关学者的观点,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栖居环境。具体体现为: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新文化观基础之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有效地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城市实践是指人类为营造安全与和谐的城市环境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实施、设计与营造、管理与反馈等方面内容。


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内涵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层面,强调人与自然整体的和谐协调;(2)经济层面,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再生利用;(3)文化层面,生态意识成为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文化意识;(4)社会层面,不追求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群体生存和其他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5)环境层面,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维护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功能;(6)空间层面,整体、复合、紧凑;时间层面,主要体现动态、渐进;(7)技术层面,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态技术。

2  生态城市特征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体现为:(1)和谐性: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协同共生关系。(2)共生性:指内部各子系统的共生以及系统与外部的共生关系。(3)多样性:表现为城市各个子系统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多样化程度。(4)健康性:表现在城市各个子系统结构、功能的健康,包含人类的健康、社会的健康、环境的健康以及经济结构的健康等几个方面。(5)高效性:表现为减少输入,增加有效输出,减少废物输出。(6)整体性: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高质量发展。(7)区域性:生态城市本质上是“区域市”甚至是“全球市”的概念。(8)紧凑性:紧凑的空间形态可以降低能耗、节约土地资源、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9)安全性:面对中小扰动维持日常生活的稳定性,以及面对高强度扰动的灾害应急能力。上述基本特征可以转化为一系列建设目标(图1)。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图1  体现基本特征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3  生态城市思想
3.1  自然融合的生态理念

人类从城市营建早期就很重视整合自然因子,遵循生态原则,注重保持自然平衡的生态思想。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 Law Olmsted)于1858—1861年间设计并完成的纽约中央公园,强调将自然引入城市,以公园环绕城市的观点,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提出了自然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

3.2  环境限制的生态理念

1960年代,受社会批判与环境思潮的影响,生态理念逐渐成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主导方向,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对规划学科的影响日益显著。1969年,伊恩·L·麦克哈格(Ian L. McHarg)提出了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偏重于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适应自然的特征,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

3.3  复杂系统的生态思想

19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议题。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居生态系统,其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等因素也应当与自然生态因素被平等地看待与协调。这一时期生态城市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由强调生态环境变迁转向强调不同社会群体与自然交往的种种经历和感受;由以生态和经济变迁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和文化为中心;由重视自然科学知识转向将自然视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

4  生态城市的实践历程
4.1 人与生物圈计划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五项原则:(1)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将自然融入城市。


4.2 “未来生态城市”高峰论坛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由国际建筑学院(IAA)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秘书处、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和非政府组织委员会(NGOs)组织举办了“未来生态城市”高峰论坛(Earth Summit the ’92 Global Forum)和生态城市设计展览。其宗旨是“拯救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以保证当代人和后代人有更美好的生活”。


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领导的“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Ecocity Builders)提出了更加完整的生态城市十项原则,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开发、交通方式、自然环境、资源利用技术、生产和消费方式、生态意识和社会公平等方面。该组织从1990年开始,组织召开了五届国际生态城市系列研讨会(表1)。

表1  历次国际生态城市会议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4.3  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


1992年6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两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21世纪议程》第7章“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的传播。1994年中国政府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试点工作。

4.4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015年9月25日,“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世界各国领导人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涵盖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于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生态城市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4.5  “人居三”与《新城市议程》

2016年10月20日在基多“人居三”大会闭幕式上通过了《新城市议程》。继续《人居议程》和《千年发展目标》未完成的事业,为永远消除贫穷和解决长期存在且在很多城市仍十分普遍的不平等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行动建议,向更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包容性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新城市议程》认识到生态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精神给养的来源,赋予公民在发展倡议中发挥积极和独特作用的能力。


《新城市议程》共175个条款,其中,第一部分是“为所有人建设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基多宣言”,宣言指出: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近一倍,使城市化成为21世纪最具变革性的趋势之一。人口、经济活动、社会和文化互动、以及环境和人道主义影响越来越集中在城市,这对住房、基础设施、基本服务、粮食安全、健康、教育、体面工作、安全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性构成重大挑战。《新城市议程》进一步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全球实践,同时回应了全人类面临的社会—生态问题。UP


下篇预告  生态实践的逻辑


作者:颜文涛,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生态智慧学社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低碳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


扫描二维码

购 买 本 书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延伸阅读
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
生态实践的逻辑
城市小流域生态实践路径、空间规划策略与开发断面模式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