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922年9月,浙江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在皮市巷诞生,掀开了浙江杭州儿女以青春、热血与生命深情书写的历史新篇章。一百年来,杭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一个近代以来饱经战乱、破烂落后的旧杭州,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和谐美丽的新杭州。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介绍杭州百年来的红色胜迹。


“红色法学家”何思敬故居


何思敬,原名浏生,笔名何畏,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人。著名法学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早年留学日本,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辗转到达延安。在延安期间,从事翻译马列著作和研究、宣传马列主义的工作。1946年随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任中共代表团法律顾问。1948年,协助周恩来草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为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作准备。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及法学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毛泽东称为“全国第一流的法学家”

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何家洋房旧居(1996年速写)

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何思敬故居位于塘栖镇西横头街,故居坐北朝南,主体为三间两进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前有围墙、院子地,后面和西侧有附属用房,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2014年,塘栖镇对故居本体实施了保护修缮。2019年,在此建设何思敬纪念馆,作为向公众展示何思敬一生的革命生涯和法学探索研究经历的场所。


建德千鹤村


位于青山绿水间的杭州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因《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浪漫描写而得名;更因为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笔批写的一份珍贵按语,在新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1953年,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千鹤妇女打破传统旧俗,走上田间地头,男女同工同酬,喊出了“劈山拦河溪改田”的口号。两年后,毛泽东为此首次作出了“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批示。

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在时代的洪流中,这个小村庄写下了大历史的注脚——这里是提振了千千万万中国女性自信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重要发源地,是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性“自强奋斗撑起半边天,创新创业敢为天下先,忠诚奉献共圆家园梦”的“千鹤妇女精神”诞生地。2020年,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这是浙江省首个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敲黑板


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不仅在于秀丽宜人的西湖美景,更在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而形成精神气质。百年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串起了杭州的历史,形成了杭州人的集体记忆,也塑造了杭州人的精神。勤劳智慧的杭州人民,一定能以史为鉴,开创杭州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百年杭州的城市变迁(八)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