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作者序】从人类文明史看,城市一直担任着文明坐标的角色,而生态城市承载了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憧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包括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和倡导绿色生活的理念,尊重自然和维护平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生态城市实践本质上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营造全过程的社会活动,或者说,生态城市实践就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城市实践探索。

从个体的生命历程看,绝大多数人都至少有三次以上选择城市(学习、工作和养老)的机会。尽管选择的理由很多,但安全的生活环境、洁净的空气与水、舒适的城市气候、亲生物的自然体验、优美的城市景观、独特的文化特质、适当的生活节奏、全龄友好的服务等,是个体选择城市的普遍准则。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城市特征,也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建设目标。

自从19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后,国内外相关学者逐渐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生态城市思想体系。撰写本专栏的目的之一是讨论“从规划、建设、管理层面如何实施生态城市”,专栏尝试从本体论层面探讨生态城市实践的整体全景,从物质层面聚焦生态城市实践的若干技术性议题,从社会层面审视生态城市实践的公平与正义的议题。

生态城市有普适性的实践框架,但针对特定地区的生态城市,具体的行动路径将是地方性的。每个生态城市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期望解决的问题,需要关注该城市的人(社会)—事(行动)—物(环境)—知(知识)的匹配性,“适境律”是生态城市实践成功的关键。生态城市实践特别强调策略和行动的综合性,本专栏尝试从若干核心议题入手,探讨生态城市的实践路径,并通过部分案例进一步诠释实践过程。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可持续性问题的发生器,那么生态城市应该是一种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受《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邀请,笔者基于《生态城市实践指引》一书的部分内容形成这个生态城市专栏,期待相关讨论对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下半场的可持续城镇化有所启示。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专栏文章

01 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02 生态实践的逻辑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第二篇  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生态城市的绩效指标


构建一套体现生态城市发展愿景和总体目标、达到先进水平、具有可实施性的指标体系,有利于指导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和后期建设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指标体系是一种承载着城市发展愿景和价值观的容器,这些发展愿景和价值观都与可持续发展的广泛理念相关,并指导生态城市的战略和行动。大多数生态城市指标着重关注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问题,体现多样化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对于发展定位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共性议题,便于推广和复制至其他城市。对于没有包含国家或全球生态城市示范区的定位,可以提出面向特定的地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指标体系,体现地方特征的地域性议题。这些指标确定了监测和评估生态城市建设有效性的具体标准,定义了一套在未来一定时限内应达到的环境标准或社会标准。这些指标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提供具体数据,以指导决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和生态城市地块控制指标体系。

2  生态城市的指标分类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是从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角度提出的。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市研究项目,从区域与城市文脉、城市结构、交通、物资与能源、社会经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核心思想是构建人类和环境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居住模式。美国重要港口城市克里夫兰的生态城市议程,包含了空气质量、气候改良、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基础设施、政府领导、邻里特色构建、公共卫生、精明增长、区域主义、交通选择、水质保持以及滨水区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标准要求。加拿大温哥华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固体废弃物、交通运输、能源、空气排放、土壤与水、绿色空间、建筑等。针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类:(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2)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3)基于生态规划理论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4)面向生态城市建设内容的生态城指标体系;(5)基于人居环境理论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3  生态城市的指标设计
3.1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由空间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资源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社会人文支持系统这五大系统构成。


(1)空间支持系统。包括公共空间、景观特征和交通系统三大要素,由城市毛容积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广场面积、空间结构与自然的协调、公共空间可达性和空间宜人性等指标构成,指标实施主体是城市政府、开发企业和公众,实际上是进行空间结构“生态化”布局的工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阶段的核心内容。


(2)环境支持系统。包括生态状况和环境状况两大要素,由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湿地净损失、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生态用地、建成区内本地植物指数、固废无害化处理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危险物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建成区透水面积率、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构成。其中,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湿地净损失、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实施主体是城市政府,其余各项指标需要城市政府和开发企业共同实施。建成区内本地植物指数、固废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城市人均生活垃圾、屋顶绿化面积比重在生态城市管理阶段完成。绿色建筑比例指标在设计阶段和建造阶段完成,实施主体为政府和开发企业。


(3)资源支持系统。包括资源状况和资源效率两大要素,由生态保护空间面积比例、基本农田保护率、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清洁能源比重、可再生能源比重、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单位土地的GDP 产出率、垃圾回收利用率等指标构成。其中,生态保护空间面积比例、基本农田保护率、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清洁能源比重、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指标由城市政府负责实施,规划阶段实施完成。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单位土地GDP产出率两个指标由城市政府和开发企业共同负责,前一个指标在设计阶段完成,后一个指标在实施阶段完成。


(4)经济支持系统。包括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三大要素,由GDP 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循环经济产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园区面积、第三产业用地比重、万元GDP 的生态足迹、单位GDP碳排放量、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万元工业增加值垃圾产量共12个指标构成。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循环经济产业增加值比重这三个指标实施主体为城市政府,其余指标实施主体为城市政府和开发企业共同完成,规划阶段需要考虑各类产业用地布局,管理阶段完成各项指标的实施。


(5)社会人文支持系统。包括政治文明、社会公平、社会效率、社会结构、社会服务保障、人文延续等要素,由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公众参与、民主决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保障性住房占住房总面积的比例、基尼系数、绿色出行比例、人均出行时间、万人拥有大学学历人数、步行500m有免费的文体设施比例、人均高等教育科研用地面积、万人医院床位数、人均商业设施面积、市政设施普及率、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城市公共厕所密度、人均人防建筑面积、人均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用电、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指标构成。其中,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公众参与、民主决策、保障性住房占住房总面积的比例、基尼系数、人均出行时间、万人拥有大学学历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共8个指标实施主体为城市政府,其他指标由城市政府和开发企业共同完成。用完成阶段来划分:需在规划阶段完成的指标包括绿色出行比例、人均出行时间、步行500米有免费的文体设施比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需在管理阶段完成的指标有7项: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基尼系数、万人拥有大学学历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


3.2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


将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内容有效融入空间规划各个层次,构建体现生态城市基本特征的规划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设计方法为:首先,确定指标体系的系统结构,将其分解为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等五个子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的指标综合后形成了指标集合;然后,考虑人居功能、能源利用、绿色交通、景观与生态、可持续建筑、水资源管理、固废处理等九项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形成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再进一步与土地使用、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自然历史保护、基础设施、环卫与防灾五个城市规划内容耦合,最终构建成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现或反映生态城市一个或多个基本特征(图1)。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图1  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指标选择的过程分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两类。自上而下的方法适用于政府确定生态城市项目目标,往往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另外,还需要针对特定问题和体现地方居民需求,确定体现社会可持续性目标的相关指标。对于指标体系框架的建构,明确指标在各类单元上的传导规则,包括空间单元(规划管理单元)、环境单元(小流域管理单元)、行业单元(企业)和社会单元(家庭)。这样得到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促使各种社会活动者和全体市民都参与到生态城发展中来,指标体系才具有约束作用,生态城市市的目标才能达成。

4  生态城市的实施途径
4.1  政策法规途径

城市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还影响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需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及手段,确定低碳生态城长期、连续和稳定的发展目标;基于低碳目标和生态理念修改完善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进行修编。从政策法规层面对规划行业提出明确的引导方向,有助于整个行业及全社会对低碳生态城市目标的共识。

4.2  规划编制途径

从土地、交通、设施、建筑、产业等规划关键要素入手,强调将生态城市指标融入不同层级的空间规划中。


总体规划层级区域尺度的低碳生态化途径,重点解决空间发展方向问题。区域低碳生态规划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的资源环境基本特征、发展需求和限制因素入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基于资源与环境空间特征,约束或引导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区域空间布局结构须结合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区域性低碳生态化空间结构模式,采用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分类分区引导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总体规划层级中心城区尺度的低碳生态化途径,重点解决规模和总体布局问题。主要确定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历史文化保护和延续、低碳化交通体系、可持续的能源结构、可持续水系统、生态化防灾体系等规划内容。城市空间结构需要考虑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承载力对城市规模的约束,避免产生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的破碎化和片段化。采用以绿楔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主要考虑土地混合使用、合理的街区尺度、鼓励大型公共设施与公交枢纽的结合等。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两个途径入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城市用地布局应有利于维护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和洪泛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低碳生态化途径,重点解决各类低碳生态指标的规划控制,将低碳、减排等生态指标与控规指标融合,提出强制性指标的控制标准及引导性指标的引导策略。确定场地生态结构、易达的公共设施系统、慢行交通体系、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等规划内容。确定场地生态结构,形成基本的支撑骨架,强调与区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鼓励选择对环境冲击较小的紧凑集约式的发展模式。强调以短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利用模式,适合行人和自行车使用的合理地块尺度,并为共享开敞空间等公共资源提供条件。基于区域历史文脉、社会结构、土地使用历史演变、土地使用者状况、视觉景观和地方感知等深层机理,较高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可以促进人文交流及社会多元化,开敞的步行系统为居民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环境的交流提供条件,土地使用上强调减少异域环境,从而获得更大的熟悉感。

4.3  生态技术途径

低碳生态技术是低碳生态城的基础技术支撑。基于能源、水、声、气、垃圾、土壤、文化等环境要素,可将低碳生态技术分为低碳能源技术、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废弃物生态化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视觉景观评价技术等七大类生态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主要包括能源的生产和利用环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包括工业工艺改造节能技术、建筑隔热保温节能技术、交通节能技术等。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技术主要为节水减排技术,主要包括节水设施、再生水回用技术、水资源梯级利用技术、低冲击开发技术、河流和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水系统减碳技术等。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室外环境降噪技术、工业及交通的设备运行降噪技术、建筑构件隔噪技术等。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包括有害气体减排技术、空气净化技术等,分为“控源”和“增汇”技术,即降低排放、增加吸收和固定技术。垃圾填埋场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城市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垃圾生态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填埋甲烷回收技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有机垃圾堆肥技术等。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常用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等,异位修复技术可分为挖掘和异位处理处置技术。

5  关于指标的延伸讨论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差异太大,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关键环境要素均有所不同,如果各个指标依据国内外的先进城市的现状值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值来确定,要想实现满足所有指标标准的低碳生态城实际上是不现实的,那么提出的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标准将难以实现。因此,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特征,分阶段、分区域地确定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标准,才是更加科学的方式。评估一个城市是否是“生态的”或是“可持续的”,除了考虑其状态外,更需要考虑其状态的动态轨迹。动态轨迹持续改善的城市,本质上更可持续,更接近“生态城市”的内涵。关于指标的实施途径,基于低碳目标和生态导向完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整个行业和全社会对低碳生态城市目标达成共识。在低碳生态技术的应用中,应看到每项技术的适用性,不同的城市应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经济基础、气候特点、人文习俗等情况,寻求适宜的低碳生态道路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能盲目跟风示范。UP

下篇预告  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案例①


作者:颜文涛,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生态智慧学社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低碳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


扫描二维码

购 买 本 书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延伸阅读
国际常用发展指标框架综述与展望
书刊导览 | 《国土空间规划国际比较——体系·指标》
“城市繁荣指数”体系:指标、分析及政策的联结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3)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