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疫情自2020 年初全面爆发,直至2022 年的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城市生活和城市运行,暴露出大到区域资源配置,小到城乡社区空间管控的太多深层问题,着实给城乡规划学科上了一课。城乡规划学者责无旁贷地需要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将此议题与学科发展关联并积极进行创新思考及探索,以促进城乡规划学科持续发展。为此,本刊编辑部以“新冠疫情给规划学科补了一堂什么课?”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迈向健康城市科学
王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健康城市实验室主任)
新冠疫情肆虐,提醒我们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家,也是无数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在基于规划去建设“城市” 这一人类主体栖息地时,需要充分考虑我们与整体生态系统的融合。我们曾对科学与技术充满信心,似乎可以改变世界,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地球;新冠让我们看到局限,深刻体会到人类和人类打造的城市,在大自然面前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作为规划师,需要重新考虑城市如何能够更好支撑人与其他生命体、人与自然的互动。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应转变为以人和自然和谐演进的规划。
城市,特别是高密度城市,成为传染性疾病感染率高发地。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美食和交往空间。人与人的互动空间是城市的重要属性和显著优势,却在空气传播和接触性传染的疾病面前变成弊端。起源于应对传染性疾病的城市规划,在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健康促进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可能在传染性疾病防控和疫情应对中作出一定的贡献。面对各类疾病,城乡规划学需要对空间的“健康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转变和人类活动对于体力活动、认知能力、心理康复等的影响,更需要理解这些变化和活动对于病原体及其宿主的分布、活动轨迹和传播途径的影响。基于空间规划的布局优化、指标调控和设计优化将实现基于空间的健康促进,发挥规划“治未病”的作用。
疫情下封控的城市是极端环境,对人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一旦封控,日常轻松的事情都变得困难重重。城市在此情况下的应对取决于城市的硬件和软件,超大城市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不走到封控这一步,也不得不考虑被迫封控后的物资运送、隔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空间支持。疫情之下,不仅是人类可能染病,更是城市进入非健康状态。在日常空间中提供疫情下的非常规支撑,是未来空间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命题。或许规划学科在疫情防控、疾病治疗等方面不能作出最核心的贡献,但我们可以通过规划设计让交往与防疫有所兼顾,空间和设施都能做到平疫结合,帮助城市和居民做更好的准备。例如,步行范围内更多的生活支持和医疗救助(食品供应、基本药物购买点、远程就诊和医疗测试点等),办公建筑中增设必需的生活设施和设备(淋浴房、厨房等),公共空间在封控下的便捷使用等(具有安全距离的体育锻炼空间、购物空间等),使得城市能够对传染性疾病的流行采取积极应对。
建设健康城市应推进健康城市科学的建构,通过城市规划,基于空间,实现人群主动健康干预。“健康城市科学”是以实现对人类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健康促进为研究目标,以多学科理论和知识体系为基础,涵盖宏观到微观多维度空间,探索城市发展对健康和福祉的长短期影响机制的科学。倡导“健康城市科学”是希望能系统性地融合城乡规划学、医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打造健康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和建设行动方案。健康城市科学不仅需要对物质空间的充分理解,也需要增强对健康的经济社会决定因素的深入理解,和对人类和其他生灵的必要理解。我们面对很多未知。疫情之下,人类面对新的挑战。从无助到努力自救,科学研究和理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根基。让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更加谦卑和谨慎,转变过去发展模式下的过度消耗和巨大环境成本,把人放入地球的生态系统,推进健康城市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创新和技术突破,共同实现“One Health”。
本文引用格式:段进, 张京祥, 柴彦威, 翟国方, 李志刚, 谭纵波, 杨东援, 杨俊宴, 袁媛, 刘宛, 黄怡, 卓健, 王兰. “新冠疫情给规划学科补了一堂什么课?”学术笔谈[J]. 城市规划学刊, 2022(03):1-10.
(DUAN Jin, ZHANG Jinɡxianɡ, CHAI Yanwei, ZHAI Guofanɡ, LI Zhiɡanɡ, TAN Zonɡbo, YANG Donɡyuan, YANG Junyan, YUAN Yuan, LIU Wan, HUANG Yi, ZHUO Jian, WANG Lan. Symposium:What Lessons Can the Planning Discipline Draw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2(03): 1-10.)
相关阅读:
【学术笔谈】段进 | 空间规划体系防御单元中加强食物安全的思考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张京祥 | 面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城市规划思考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柴彦威 | 新冠疫情影响下城市生活空间的重构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翟国方 |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学科在降险减灾中的作用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李志刚 | 加快建设“人民城市”,提升城市空间韧性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谭纵波 | 规划学科的坚守与变革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杨东援 | 痛定思痛:加强社会物流体系建设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杨俊宴 | “尺度”与“精度”——城市空间规划与管控的一体化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袁媛 | 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提升城市高密度社区的韧性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刘宛 | 疫情下的三个空间小事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黄怡 | 静默的社区:被新冠疫情重新定义的空间概念、问题与理论 | 2022年第3期
【学术笔谈】卓健 | 规划要培养空间创新设计的战略科学家 | 2022年第3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1年电子阅读版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笔谈】王兰 | 迈向健康城市科学 | 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