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院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心承担了“南珠中城际铁路南沙至珠海(中山)段”地铁线路现状地形图测绘工作,该线路将穿过珠江入海口,是我院首次开展近海水域的水下地形测量。面对挑战,中心技术人员不畏艰难、不断钻研,逐一突破技术难关,最终圆满完成本次近海水域水下地形测量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再献力量。

近海水域水下地形测量同常规水下地形测量不同,海岸带与岛礁周边海域水深浅、暗礁密布、潮差大,海洋环境极其复杂,采用常规测量方式效率低、成本高、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我国海洋测绘的难点。此外,此次测量范围内有航道通过,错综复杂的船只情况也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项目组成员多次深入实地调查,咨询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积极探索试验,经过多轮时间模拟,最终决定采用有人船和无人船(华测GD100)互补作业、多波束结合RTK进行测量作业。多波束扫测系统选用的频率为190-420kHz,测深分辨率为6mm,测深范围0.5-575m,波束数512个,波束角1°×1°,扫宽最大角度165°,PING值50Hz,换能器空气中重量10.4kg。
通过实践证明,使用有人船和无人测深船结合作业,具有作业灵活多变、主观能动性高等优势,且可保障作业人员安全。作业时,可及时躲避航道船只,十分适合此种作业环境下的水深测量工作。


无人船在进行测绘作业
为快速完成近海水下地形测量任务,项目组进行了充分、完备的测前培训,测量过程中团结互助、一丝不苟,充分发挥测量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最快速度完成控制点布测、航道段水深地形图测量等任务。


测绘人员正在进行测前准备
海洋测绘是测绘学的重要分支,是所有海洋军事、海洋科研以及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基础。近海水下地形测量作为其中关键一环,可为港口码头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海底管道电缆铺设、国防军事、海洋划界等提供基础数据和图件,是夯实我国海洋竞争力的“压舱石”。
本次近海水下地形测量的成功,既是我院一次具有革新意义的尝试,也是水下测量工作技术进步的一次重要实践。我院将继续积极探索海洋测绘新技术,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推进海洋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文图提供|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心
基础测绘中心
|编辑版式|
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突破!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心顺利完成我院首次近海水下地形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