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位推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领导重视,指明方向。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专门作出批示,明确工作要求并提出了殷切希望。2021年3月,时任山东省省长李干杰到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调研,强调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发挥基础测绘作用,推动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9月,李干杰在听取工作汇报时,要求山东厅加快推进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工程,建成全覆盖、全要素、数字化、动态化的“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该项工作列入山东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100项重点任务之一。山东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对国家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批示“省自然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试点市按照部批复要求,开展好试点工作。”

创新发展,法治保障。2019年11月29日,《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条例》顺应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形势需要,将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建设、航天航空遥感数据统筹、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地下空间和地下管线调查等纳入基础测绘范畴,拓展了基础测绘内涵,强化了山东厅对重大基础测绘项目的统筹力度。同时,《条例》强化地理信息应用与安全管理,健全监督管理措施,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为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规划引领,经费保障。“十二五”以来,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均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实景三维山东’建设,形成覆盖全省陆域及近海、地上地下的多源化、多时态、多尺度时空信息‘一张图’”。省政府批复的《山东省“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提出:构建以陆海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省市县测绘经费大幅提升,“十二五”较“十一五”增长127%,“十三五”较“十二五”增长86.76%,有力保障了全省基础测绘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揭榜挂帅,争先创优。自然资源部部署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试点后,山东厅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对接。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复了山东省试点申请。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启动以来,省市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先后有9个设区市、1个县级市纳入国家级试点并全部通过验收,试点批复数量和验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多措并举,数据资源极大丰富



强化应用,保障服务作用充分彰显


强化监管,行业发展规范有序

测绘法及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积极探索测绘法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新模式,深度融合新媒体,形成了全覆盖、多载体的宣教路径。在全省以“1(省)+16(市)+N(县)”三级联动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提高公民国家版图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结合庆祝建党一百年,山东厅联合省广播电视台以“爱我中华 爱我家乡”为主题,举办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7万余人次参与活动。
全面加强测绘资质单位事中事后监管。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1000余家测绘单位实现3年一覆盖;完成对3800家各类测绘资质单位的例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开展涉密成果检查、地理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有效维护了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研发“山东省测绘成果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和“山东省互联网地图监管平台”,实现涉密测绘成果的可信分发、可控使用、过程溯源和“问题地图”实时监控。认真落实“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做好测绘资质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的通知》,开展全省测绘资质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树立正反典型,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切实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全省资质单位建立公告牌制度,落实“吹哨人”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工作深入开展。
测量标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探索测量标志信息化、智能化管护手段,在部分地市开展集管理、宣传、科普、应用于一体的“二维码”测量标志管护试点工作,为重点省级测量标志点建立“电子身份证”和巡查“二维码”。建设“测量标志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实现高效、便捷、规范的智能化测量标志管护新模式。目前,省管重点永久性测量标志完好率达90%以上。积极推进景观型测量标志建设,目前,省、市两级已建设景观型测量标志点18座,有力推动了标志保护和测绘科普工作。
“多测合一”改革稳步推进。山东省将“多测合一”、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纳入省政府督导项目,山东厅联合省工改办、省住建厅、省大数据局、省人防办等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山东省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通过整合测绘事项、统一测绘基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山东省市县一体化“多测合一”信息服务平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测绘事项从“多次委托”到“一次委托”;从“一家垄断”到“非禁即入”;从“多次进场”到“一次进场”;从“多次办理”到“只跑一次”,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通过“多测合一”改革,山东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提高50%左右,测绘总工作时间平均缩短30%~50%,测绘费用减少20%以上,有效降低了行政相对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注重培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山东省高度重视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培育。2011年12月在潍坊成立了山东地理信息产业基地。2018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确定了产业发展中远期目标和19项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单位2700余家,地理信息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产业年产值640多亿元,是2016年的3.2倍,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1+3(1个基地、3个集聚区)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潍坊)初具规模,济南稳步推进“一区两园”(高新区地理信息产业聚集区、齐鲁创新谷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园、齐鲁物联网创新园)建设,青岛初步形成“三岸”(东岸、西岸、北岸)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济宁依托高新区打造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

测绘地理信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海克斯康、正元航遥、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为代表的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企业,产品涵盖了硬件制造、数据生产、软件开发、销售咨询和信息服务,形成了较长的产业链。青勘院紧密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托自然资源部地图文化创新中心,着眼于地理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开发具有特色的地图文化创意产品2000余件,先后获得国际制图大奖5项,其中多个奖项填补国内同类空白,获得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9项金奖。倡导成立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发起首届中国地图文化节,并相继组织参与国际制图大会、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2018上合峰会以及中国测绘学会等国内外大型会议,推动地图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五大维度看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精彩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