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魏维在“2021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演讲者 | 魏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

很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代表课题组和大家交流对于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是我院标准研究工作向政策文件转化的一次实践。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出台一系列围绕社区的重要政策。2020年 “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列为住建部九大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回顾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工作历程,是伴随着国家各项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而不断完善和明确任务的。课题组2019年3月接到住建部委托编写《完整社区建设指南》的任务,工作内容包括操作手册和技术指南,要求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为基础,做好技术内容的底线指标转换。2020年8月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落实《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到2021年12月住建部印发《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在这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养老、托育、家政业、商业消费业、全民健身、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完整居住社区如何承载相关要求,是将居住区标准的技术内容转换为政策文件的关键之处。在这将近三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不断在寻找共识、达成共识到形成合力的一个过程。

一、寻找共识

首先,寻找共识是此次任务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从最早的居住区到完整社区,从“住有所居”到“房住不炒”, 中国经历了住宅产业化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居住区和社区的概念在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课题组需要从已有的140多个关于社区的定义中提出能够达成共识的完整社区概念及内涵,以更好地满足现阶段和未来动态变化中的需求。

1、社区溯源

课题组首先从社区溯源开始着手,重新定义了社区需要具备的五个基本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和一定类型的组织。

2、发展演变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同时通过梳理社区的历史发展脉络便可以看出,社区的发展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在我国城市社区的提升时期,构建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是重点关注的内容。

3、广泛调研

在研究期间,为了更为准确的把握实际需求,课题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区调研,基于23个部委共同开展的全国老旧小区实地调研涵盖的30个省市、超过200个社区数据,居住社区补短板实地调研涵盖的9个城市25个社区数据和社区基本生活服务设施需求公众调查问卷的7567份有效问卷数据,全面的了解了当前我国在社区建设中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4、查找问题

通过对国家统计数据、全国性调研数据和多学科多专业相关数据的结构化处理,从规划建设管理与基层治理需求出发,并结合我院城市体检工作及大数据分析深入查找了既有社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规模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物业管理覆盖面不高等问题。

新建社区同样也存在以上问题,以近年来全国新建居住区配建公共服务设施数据统计为例,存在不按《标准》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从各地情况分析来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关,因全国各地区差异较大、落实困难。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长期以来面临重建设、轻管理、难更新的困境,亟需通过物质空间建设和社会空间重构相结合来破题。如何通过完整社区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是这次标准工作向政策文件转化的主要目的。

二、达成共识

课题组基于城乡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社区相关的基本理论,融入关于空间建设与基层治理的重要理念和实践经验,聚焦并形成共识性的完整居住社区的定义: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提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被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总体要求中。随着该指导意见的印发,也确定了完整居住社区的建设目标共识。

达成共识后,主要开展的工作有:补设施短板、补管理短板、补治理短板,通过构建规模适宜、功能完善的基本单元,从而优化调整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是完整社区建设这项行动应发挥的作用。

1、规模适宜

课题组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多视角论证社区合理规模, 系统梳理包括社区建设整体目标、空间单元特征、老人儿童行为能力、社区设施服务效能在内的影响因子,基于公共利益保障、低效提升需求、公共健康安全、更新发展潜力等要素,确定合理的社区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范围。从微观层面构建了规模适宜、功能完善的城市基本结构单元。

考虑到服务设施的便利性,3-4个居住街坊对接社区管理即社区的合理规模,与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相对应,常住人口5000-12000人;多个社区与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相对,对接街道管理,常住人口5-10万人。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2、功能完善

通过系列专题研究,强化与现行政策和标准的协同与衔接,系统梳理对接23项相关国家政策和20余项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建设标准,对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五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标准,形成标准体系框架;运用需求侧数据归集、布局方案模拟等技术方法,从居民需求、设施配套、服务管理多维度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管理机制等6方面20项建设标准体系。最终形成多标准协调、多案例支撑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建设共识清单。并明确了既有社区补短板,新建住宅项目同步配套的不同建设方式。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3、机制健全

重点围绕机制健全,形成多部委协同,确定管理主体事权的实施保障共识,包括部委事权划分、社区管理主体事权确定,公众参与方式等。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在实施层面,提出市县主导、区街落实、专项部门协同、社会单位参与、社区居民共同缔造的实施路径,明确基层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具体责任边界,以推动完整社区建设工作在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间的协同实施。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确定实施主体导向的实施落地路径,保障建设工作有章可依、有序推进。应对社区多方主体协调等复杂问题,形成“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协商机制。

三、形成合力

截至2021年12月,在多部委协同推进下,各地增设或提升公共卫生、养老、托育、助餐、便利店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约2万项;各地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广东省的制度设计,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动省市形成一份底图、一个系统、一套标准、一份报告、一本实施方案、一支队伍和一系列配套措施。

厦门市“六有”、“五达标”、“三完善”、“一公约”的指标体系。

北京市的资金筹措方式,鲁谷街道六合园社区建立了社会资本可持续运营的资金平衡模式,市区两级专项财政资金+产权单位出资+社会资本投资+专业单位融入创新探索了老旧小区多元渠道筹资的模式。

宁波市智慧改造方式,和丰社区把“数字化、未来感”作为社区营造的发展方向,通过数字赋能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线上家政预约、生活信息发布等功能,使居民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

上海市多元参与机制,缤纷社区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工作机制、项目流程、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责任分工。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促进多元参与,培育了特色社区文化。

从文件的出台,在各地已开展了近两年的实践,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协调难、落实难、差异大、资金缺等共性问题,有待通过健全政策机制保障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纳入城市更新工作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完善建设标准指导落地实施、统筹资金筹措维持社区长效运营等具体的体制机制逐步解决。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将近三年的研究工作,实现了居住区标准的部分技术内容向国家政策文件的转变,该项研究工作从政策支撑、标准编制、指南编制、项目实践到实施评估和示范案例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总结而言,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绿色发展、注重智慧创新,无论是从街坊到社区,从社区到街区,还是从街区到片区,从片区及城市,最终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不断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研究回应了当前城市发展转型阶段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CCTV、人民网、中国建设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

结 语

文件的印发是社区研究工作的一个节点,不是研究的终点。完整社区不是一个新的标准,它是新时期补齐居住社区建设短板、建立健全治理机制的社区建设目标,作用在于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对于补齐民生短板、夯实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区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政策支持、标准适用、实施制度等体制机制层面等方面尚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最后,感谢为该项工作付出的所有领导、专家、同行以及课题组的全体成员!

LIST



院领导、总工室、科技处
王凯  朱子瑜  张菁  孔彦鸿  彭小雷  鹿勤  付冬楠
专家学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毛其智 唐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孙安军
中山大学  李郇  袁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刘燕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于一凡 赵蔚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侯雷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黄瓴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东泉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谭海波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  万利

院外合作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薛峰总建筑师团队
院内合作
学术信息中心:徐辉  翟健  郭磊  冀美多  余加丽
治理所:李秋实  王璇  李湉
绿色所:王亮
文旅所:张娟
更新所:范嗣斌  谷鲁奇  缪杨兵
住区所:焦怡雪  张璐
名城所:苏原
交通分院:汤文倩  许定源
风景分院:刘冬梅  束晨阳
水务分院:龚道孝 余忻
北京公司:任希岩  王俊  孙书同  李昊
城市设计研究分院研究团队
陈振羽  魏维  纪叶  马云飞  王煌  郭君君  马诗雨  刘禹汐  杨凌艺  袁璐

报告整理:马菲.

中规院标准规范项目 | 补齐居住社区建设短板 培育发展内生动力——解读《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指引新时期居住社区建设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解读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中规院学术专著 |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与实践》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完整社区

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完整居住社区系列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