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导读

当前城市发展整体呈现集群化趋势,区域带来的发展红利已成为城市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跃升的重要路径。因此,部分城市谋求新区建设,以新区为跳板来实现城市整体版图升级。但由于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区域性的差异是城市融入区域发展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区域性竞合格局的背景下,后发城市的新区建设必须以时间上的压缩形式和幅度上的跨越形式实现突围和追赶。本文以绍兴市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滨海新区在杭州湾大湾区竞合格局下如何利用差距来缩小差距,实现突围发展,以期为国内相似的城市新区建设提供指导建议。


本文字数:6651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作者 | 张皓乐,吴丹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键词

后发优势,新区发展,绍兴,滨海新区


1

1

1

引    言


新冠疫情以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新的发展格局,这也对区域城市集群中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协同以及功能互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新区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城市发展的新舞台和新机遇,但如何在区域性城市集群中寻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扬长避短,缩小差距,实现突围发展,是城市新区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2

1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理论起源自以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为代表[1]。“后发优势”概念的真正提出是亚历山大·格申克龙,一位美国经济学家[2]。他在1962年阐述欧洲国家的经济追赶的实现路径时提出了“后发国家”这个相对于“先进国家”的概念[3]。在他的论文中,“后发国家”是指处于相对落后的国家,但这种相对性的落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就是“后发优势”,一种与经济相对落后共生共荣的特殊状态与利益[4]。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在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基础上,从现代化的角度更全面地总结了后发国家拥有的优劣势[5]。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提出后来者的“追赶假说”[6],1993年,伯利兹和克鲁格曼提出基于技术后发优势的蛙跳模型[7]。范艾肯在1996年提出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最终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引进新发展要素并自主创新,实现对经济领先国家的追赶和自身发展的转型[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亚洲如日本、中国等国家的迅速发展,充分证实了格申克龙等人的后发优势理论的正确性,后发优势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国内学者对于后发优势也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研究,涵盖后发优势的内涵、应用场景、实现路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003年,《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9]一文中,林一夫教授提出,后发国家利弊共存,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可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简新华和许辉(2002)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通过引进先进发展技术、提升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等多方位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利条件,形成后发优势[10]。樊纲(2002)认为,后发优势意味着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反复试验,观察,学习和模仿先发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先进国家走过的弯路,以较低成本实现经济上的跃升和产业升级,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11]。胡鞍钢(2002)认为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作为相对落后的一方所拥有的特殊优势。郭熙保认为,后发优势是指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同时存在的前提下,后发国家所具备的客观发展条件优势。简新华、郭熙保等人认为后发优势包括技术、资金、人力、制度、结构等多个方面[11]。金明善和车维汉认为,后发者的优势包括选择优势,方法优势,精神优势和学习优势。胡鞍钢认为,后发国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设备,在加快后发国家本身的发展同时规避了相关风险;二是将先发国家作为学习对象,通过先发国家的试错和摸索,总结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三是有很强的追赶意识,力争摆脱落后局面,谋求产业发展。后发者的落后程度越大,这种意识及其影响就越明显[11]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尺度上,包含将其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当前对于后发优势在中观和微观城市空间尺度 上的应用相对欠缺。本文将从后发优势理论出发,以绍兴市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新区在区域竞合格局下如何利用差距来缩小差距,实现突围发展,以期为国内相似的城市新区建设提供指导建议。


1

3

1

绍兴滨海新区建设背景


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深化阶段,城市间将通过交通的网络化支撑、产业的廊带式联动、城市的差异化协作,完成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其中,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发展已较为完备,绍兴需要借助后发优势,抓紧赶超,实现差异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环杭州湾大湾区作为沿海开放带、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我国经济空间分布的重心所在,这里的城市具有 “拥海抱湾合群”的复合特性,产业的良性互动、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强大的集群效应、发达的交通网络等优势形成整片湾区的区域发展红利,推动湾区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跃升。


根据当前已发布的《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环杭州湾区域将构筑一港、两极、三走廊、四新区的空间布局。其中“四新区”为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四大新区将建设成为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区,打造长三角新的增长极,成为浙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绍兴滨海新区作为最后一个确立的新区平台,需要借助绍兴的优势资源,借力杭州湾大湾区的先进动能,实现后发突围。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图1 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四大新区布局图


1

4

1

滨海新区的后发优势


1

国际转接港——中转型区域交通枢纽


杭州钱塘新区拥有G60通道直达上海,周边有萧山国际机场与国际性交通接轨。宁波前湾新区通过宁波跨海通道直达上海,东侧可依托舟山港国际港群实现大运量运输。相比之下,绍兴滨海新区在交通廊道和枢纽上存在短板。连接上海的沪嘉绍通道的交通廊道密度不够,同时缺少区域级交通枢纽,难以迅速实现资源汇集。但与此同时,绍兴滨海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交通区位优势。滨海新区位于杭州湾湾区的中央位置,东接甬,西连杭,北连嘉兴通达上海、对接苏南,南下转义乌、丽水接闽北,是为浙南内陆地区接入湾区核心圈层、跨省联动苏、锡、常的转承中枢。


面向未来的绍兴滨海新区,需要有立足湾区、放眼世界的战略思考,学习其他城市新区的先进交通发展经验,凭借沪浙闽粤大通道和杭绍甬一体化走廊“十字中枢”的区位优势,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实现交通突围。打造“国际转接港”,实现与萧山国际空港、舟山国际海港、义乌国际陆港的联动发展,强化四港一体协同,全面对接国际枢纽城市——上海。同时,绍兴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区域级交通枢纽——滨海站,围绕枢纽站点,强化中转物流、自贸物流、电商物流和5G智慧物流等物流功能,打造大湾区南翼中转型物流核心。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图2 滨海新区国际转接港示意图


2

创新智慧核——全流程创新服务平台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绍兴滨海新区排名靠后且目前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先进制造业是南湾三个新区(滨海新区、钱塘新区、前湾新区)的产业重点,产业类型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产业。从创新能力来看,钱塘新区借助高校院所优势引领科研创新,前湾新区则借助大型企业强化技术转换型创新。绍兴滨海新区虽然近期全力打造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个“万亩千亿”新兴产业平台,但创新支撑力还不足,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创新链条。


当前杭州湾南翼的智造产业走廊在产业新城方面建设已较完善,但缺乏全流程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撑,不断强化先进智造产业链的“创新服务”环节。绍兴滨海新区作为最后建设的新区,具备充分的产业经济后发优势,可以通过打造创新智慧核,针对先进制造业的供应、研发、制造、销售环节,提供智慧物流服务、大数据云信息服务、定制化教育培训服务、虚拟现实体验服务四大服务导向搭建服务平台,打造湾区的创新服务中枢。并通过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建设强化创新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图3 滨海新区创新智慧核示意图


3

现代都市芯——高品质现代服务核心


从城市中心与新区距离上看,钱塘新区距中心城区约15km;前湾新区距中心城区约50km;绍兴镜湖核心区在滨海新区内部,在城市配套服务上具有明显优势。相较于钱塘新区和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房价和地价相对较低,可利用生活和创业成本较低的优势,迅速吸纳人才和产业的聚集。


绍兴滨海新区作为城市中的产业新区,产业与城市双核输出,可实现高端产业与城市功能、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双向互动的并进发展。通过国际化、高品质的城市配套功能营造,输出特色文旅、健康医养、国际教育等特色化服务, 针对高端人才提供定制化的配套内容,吸聚人才,留住人才,打造大湾区创新人才的一站式大本营,实现滨海新区的赶超。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图4 滨海新区打造现代都市芯示意图


4

水乡公园城——公园城市的绍兴样板


南湾三个新区(滨海新区、钱塘新区、前湾新区)沿江沿海一线展开,钱塘新区夹江分布,前湾新区面海生长。相比较而言,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完整度最高,品质最好,具有山、湖、江、滩、海多种特色生态资源。同时,滨海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吴越文化底蕴,优质山水与丰厚人文的结合为产业拓展和城市升级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绍兴,古称“越国”,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绍兴滨海新区可将吴越文化、城水相生的水乡气质和先进产业、综合配套等现代功能融入公园城市的概念中,打造“现代水乡公园城市”。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以水为线索,营造无界的水绿生境, 真正实现城在园中,产园共生,展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格局。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图5 滨海新区水乡公园城示意图


1

5

1

基于后发优势的滨海新区发展路径


1

链接快达:打造枢纽、区域联动


强化区域通道。滨海新区构建“两横一纵”区域通道,分别为城际互联通道、滨海智慧通道、跨湾输运通道。三条区域通道的建设将大大提高滨海新区与区域的对接辐射与带动能力。绍兴滨海站、绍兴北站联动形成滨海新区的双枢纽,同时实现多式联运,使重要交通枢纽能够快速地互联互通。铁路互连、高速互通、枢纽联动,绍兴与杭州、宁波三地交通由“局部对接”向“全域联动”转变。滨海智慧通道、城际互联通道搭建杭州湾南岸东西向交通骨架;跨湾输运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完构区域重大交通网络,对内三城交通一体互通,对外快速接沪。多通道同时协同机场、铁路站点等区域重大枢纽,形成湾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系统。


优化路网结构。在三条区域大通道的基础上,滨海新区内部构建八条南北向主要通道,以连接城市和滨海产业;十条东西向主要通道,加强与柯桥区、上虞区的连通。规划进一步梳理越城、柯桥、上虞三区的路网衔接和互通,实现绍兴市区的道路交通一体化统筹。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图6 滨海新区交通体系规划图


2

创极引领: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集成电路产业方面,需要做强“芯产业”,培育“云服务”。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四大核心区域,其中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集成电路的产业核心区,制造业、封测业全国占比超过50%,汇聚了大量高端研发机构和企业。绍兴应当依托湾区尖端创新成果,找准产业链中的职能角色,利用产业后发优势,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逐步打造为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在良好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上,依托中芯国际、长江电子、上海新阳等龙头企业,重点强化产业链中段的制造、封测、材料三大环节。同时以材料环节中的半导体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为方向,对现有化工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延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培育云端信息服务平台。引进清华紫光和中国电子等智慧信息服务龙头企业,搭建智慧安防系统、数字健康城市、智慧物流云平台、医疗教育云平台、虚拟现实体验等信息载体,实现集成电路产业从生产制造到信息服务的产业延展,打造从“芯”到“云”的信息技术全产业链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需要智能升级、产业联动,构建大健康全业态。结合滨海新区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加强产业制造环节,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杭州湾现代化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在做强生产的基础上融入研发中试、人工智能,延展药品试验、虚拟诊疗、智慧医院等特色前端产业,并结合自身水乡环境和文化养生理念延展健康服务等产业后端功能。生物医药万亩千亿平台未来将面向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引导产业形成从仿制药到改良型新药再到化学药创新药的发展路径, 实现区域化药全球创新药突破。在平台合理规划布局制药化工区域,规范安全生产、环保等标准化管理,作为招引国内外化学创新药龙头项目的承载区域。滨海新区可借助生物医药产业的后发优势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上延展生命健康产业,医养结合构建大健康产业簇群,实现与湾区其他新区的错位协同发展,实现产业上的赶超。生物医药产业立足现状优势做大做强医药制造和医疗器械产业, 打通从化学原料药物到生物技术药物、从医疗耗材到高端智能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升级路径,构建杭州湾现代化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生命健康产业从智能化和健康化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联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智能诊疗、药物筛选、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医疗产业,另一方面引入国际化健康检测、康养管理企业,发展生命基因、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产业。


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横向联动两大新区,融入产业链条。杭州湾南岸的钱塘新区、滨海新区和前湾新区构成了浙江重要的制造业大走廊,也是浙江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因此,后发的滨海新区必须横向联动钱塘新区和前湾新区,融入湾区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利用湾区已形成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优势,在吸取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以及成熟的产业要素的同时,找准自身特色融入产业框架,通过差异化突围实现滨海新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强势崛起。滨海新区需要从纵向突围与横向联动两大方向构建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一方面承接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功能外溢,将先进航天技术等前沿科技引入民用领域,为滨海新区制造产业升级注入全新动力,另一方面联动南湾与滨海新区内部现有产业,强化与杭甬产业的差异协同。优先着力于智能装备制造、汽车装备制造、高端电子制造和新材料研发智造四大领域,打造智能制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3

强化核心:强化配套、产城融合


利用后发优势,立足湾区当前创新发展的形势,明确产业服务部分的支撑需求,将滨海新区打造成为杭州湾南湾的后发服务中枢。滨海新区将为湾区发展提供高品质的城市服务、特色化的产业配套与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完善的城市与产业服务体系,也将进一步吸引各类新型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为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湾区南岸服务中枢将包含城市核心、滨海产业核心与区域创智核心。城市、产业与创新三大平台互相协同,强化面向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其中城市核心提供高品质、综合性城市服务,包括贸易金融、总部办公、高等教育、文化休闲及其他服务湾区的城市公共服务;滨海产业核心提供专业化的产业服务,包括智慧物流、检验检测、职业培训、中介咨询等产业配套及城市副中心应具备的公共配套;区域创智核心提供开放、共享的创新交互服务,包括研发设计、数字信息、传媒资讯等产业后服务功能。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图7 滨海新区公共服务核心规划图


4

柔性生长:水绿环绕、柔性生长


当前城市新区建设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绍兴具备优越的生态基底,这将成为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其生态优势,构建特色化的新区生态格局。滨海新区规划两条山海走廊、一条滨江廊道缝合山、海与城市,通过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奠定城市绿色发展格局。人文休闲带自南向北,融合兰亭、古城、镜湖、三江口等历史文化符号。将绍兴文化元素与城市生态空间有机结合,推动城市文脉向海延展。生态公园带从山到海,串联会稽山公园、东鉴湖湿地、智岛公园、海上花园等生态景观节点,糅合创新空间与自然边界,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共进。曹娥江滨江带,腾退沿江工业,还原绿色河岸,打造生态休闲水廊道,让城市回归水岸生活。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图8 滨海新区柔性生长规划图


1

6

1

结    论


本文从后发优势理论的角度对城市新区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探索在区域性城市集群发展背景下,城市新区如何借助后发优势,以差距缩小差距,从而实现自身的突围发展和能级跃升。绍兴市滨海新区作为环杭州湾大湾区最后建设的一个新区,相较于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和湖州南太湖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产业、服务、生态等方面的后发优势,通过对其他新区和城市的发展经验借鉴以及先进发展要素的引进,以时间上的压缩形式和幅度上的跨越形式实现湾区竞合格局下城市新区突围和追赶,可为国内相似的城市新区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1]李小萌. 综合比较优势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A.Gerschenkmn, Historical review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3]卫功兵.后发劣势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6.

[4]郭丽.后发优势理论演进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9 (04) : 57-60.

[5]李卫平.后发优势与青海省跨越式发展研究[D].青海:青海大学,2012.

[6]Abramoitz.M, Thinking about growth: And after essay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welfare[J], 1989,209-212.

[7] Brezis, Paul Krugman, Leap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 theory of cycle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The American EconomicReview,vo183,No.5,1993,1211-1219.

[8] Sifeng L. Zhigeng F, The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s Technology&Engineering[J],2010, 257-258.

[9]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一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2003 (03):989-1004.

[10]简新华,许辉.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J].经济学家,2002 (06):30-37.

[11]孙来斌,李敏.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 (07):134-138.


*本文为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人看世界杯 | 卡塔尔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科技部印发《“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城市规划》| 空间规划新形势下的地方用地分类标准探索——从《深标》到《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试行)》的思考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城市新区发展路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