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近年,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兴起,一些“好看、好玩、有故事”的网红打卡地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吸引了大量游客去实地打卡。短期看,网红打卡地可为城市快速集聚人气,推动城市文商旅发展,长远看,在“人、产、城”的发展新逻辑下,网红打卡地在塑造城市新品牌、吸引人才和资本方面也有着很大潜力。因此运用好网红打卡地做好城市营销,让城市从“网红”走向“长红”,业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虽然网红打卡地的概念是近年才产生,但是通过打卡地营销城市的思路却早已有之,并不断演化升级。


 1.0模式 打造地标建筑扩大城市知名度

1.0模式主要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标建筑,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实现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目的,该模式是最早、最普遍的通过塑造打卡地营销城市的方式。如悉尼歌剧院、巴黎铁塔、上海东方明珠、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其中又以悉尼歌剧院最为有代表性,二战后,澳大利亚为提升全球知名度,决定在悉尼建造一个表演艺术中心,1956年开始向全世界征集建造方案。经过十七年的设计、建设,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落成,凭借着梦幻般的贝壳外型,每年吸引了超过800万全球各地的游客造访,成为澳大利亚国家象征,甚至被称为世界第八奇景。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悉尼歌剧院

图源:网络


 2.0模式 打造系列标志性建筑群塑造城市品牌

2.0模式是通过持续建设与新形象匹配的系列标志性建筑群,重塑城市品牌,延伸发展相关产业,最终实现推动城市转型的目标,该模式以西班牙的瓦伦西亚、迪拜等城市最为成功。瓦伦西亚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和港口城市,但随着制造业大转移,城市经济发展逐渐走向衰落。1990年开始,瓦伦西亚以“艺术科学”为主题重塑城市品牌,建设了充满未来主义感的艺术科学城,之后又陆续推出了生态动物园、卡佩卡拉公园等网红打卡点。并且同时致力于城市品牌产业化,依托这些设计感极强的建筑群,吸引一大批设计人员,成立设计学院,举办各类设计展览,全力营造城市艺术设计氛围,同时孵化设计产业,将设计赋能陶瓷、制鞋、家具等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价值。最终瓦伦西亚实现了城市品牌的成功转变,并有效推动了城市品牌的产业化,成功摘取了2022世界设计之都的称号。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

图源:网络


 3.0模式 营造网红打卡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3.0模式则是互联网时代下,借助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能力,城市主动或被动地营造网红打卡地,以网络流量带来人流量,吸引游客,集聚人才,从而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该模式目前为发展初期,基本处于被动城市营销阶段,现阶段以成都、重庆、西安、长沙等中西部二线城市获益最为明显。目前,许多城市政府也在探索主动打造网红城市,如2018年西安与抖音开始合作,宣传推广西安文旅资源,2019年西安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到全国前五。2019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文旅荟萃、乐享广州”网红打卡地活动,尝试通过抖音等媒体打造100个网红打卡地。

“网红打卡地营销城市”的模式从1.0到3.0版本,其内涵和效力在不断扩展

首先是“网红打卡地”的类型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得益于短视频低成本、大众化的传播特点,网红打卡地从原来的城市地标性建筑或景点扩展到街区、街道、建筑、商业空间等有趣的城市空间,营销内容也从以观光旅游为主,拓展到文化、民俗、科技等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

其次“网红打卡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最初的以扩大城市知名度为主,到塑造城市品牌,实现自身产业转型升级。

最后是实施主体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主导”转变,政府需有意识鼓励并引导市民、商业机构、开发商等参与网红打卡地营造和城市营销。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以网红打卡地营销城市”的发展历程图

图源:笔者自绘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目前,网红打卡地营造主要以自我生长为主,鲜有城市有目的、有策略、系统性地通过营造网红打卡点营销城市,重庆成都作为中国中西部网红城市中最耀眼的双子星,资源禀赋特色鲜明,两者在网红打卡地营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重庆  “存量更新模式”的网红打卡地营造路径

重庆以“山城江城”而闻名,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座纵贯,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山城江城”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千年的营城史让这座城市有着与众不同的立体感,楼宇大厦错落有致,步道台阶蜿蜒曲折,大桥和索道横贯大江。重庆充分挖掘城市具有立体特色的存量空间资源,采取灵活的存量更新策略打造多样化的网红打卡点,塑造重庆“8D魔幻城市”的网红城市形象。


存量建筑更新

根据山城建筑风貌特色,注入新IP,讲述新故事,激发人的探索欲望。洪崖洞将错落有致的巴渝吊脚楼与宫崎骏《千与千寻》中建筑群关联在一起,吸引众多宫崎骏迷前来打卡。鹅岭二厂凭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取景地和工业风成为来渝必去景点。白象居以结合地形设置三个标高入口的巧妙设计,成为首个不设电梯的25层高层建筑,而令人啧啧称奇。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左:洪崖洞;右:白象居空间组织示意图

图源:网络


存量街区更新

存量街区更新。通过活化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山地曲折婉转街区意向吸引游客打卡。比如建在落差40米陡坡上的龙门浩老街,石板路从南滨路顺梯而上,诉说着老街百年开埠史。十八梯延续了原有的“七街六巷”街巷格,重现往昔市井生活,展现浓郁的山城市井生活色。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左:龙门浩老街(图源:网络)

右:十八梯(图源:笔者拍摄)


存量基础设施更新

利用奇特的造型或体验吸引网络眼球,并通过注入艺术元素、完善配套等打造网红打卡点。穿楼而过的李子坝轻轨站全国仅此一处。高达5层、共15条匝道的黄桷湾立交桥被誉为世界最魔幻的立交桥。开设在防空洞里的洞亭火锅开启了火锅新体验模式。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左:黄桷湾立交桥;右:洞亭火锅

图源:网络


 成都  “+新场景”网红打卡地营造路径

成都自古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一半文艺、一半市井”的独特气质,成都正在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塑造“三城三都”的城市品牌,城市发展愿景与网红城市潮流不谋而合,因此提出“+新场景”的发展思路,以新场景融合文化、艺术、生态等新要素,打造网红打卡地,推动新经济发展。


文化+新场景

通过文化赋能新场景形成新体验。奎星楼原为少城的光明胡同,曾是成都的“公馆一条街”,通过注入文化艺术功能,成为既可以品尝成都市井美食、又可以欣赏前沿艺术展览的新兴打卡地。天府沸腾小镇以火锅博物馆为主题,创新开发了树上火锅、水上火锅等多样化的体验场景。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左:奎星楼;右:天府沸腾小镇

图源:网络



艺术+新场景

将艺术融入城市空间,打造视觉焦点,彰显城市特色品位。竹艺村竹里呈“无限(∞)”的建筑形态 ,象征无限循环的建筑语汇,同时展示手提包、吊灯等竹编工艺品。五岔子大桥是国内首座“莫比乌斯环”式拱桥,造型十分独特,寓意高新区发展无限可能。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左:竹艺村竹里;右:五岔子大桥

图源:网络


生态+新场景

包括锦江绿道江滩公园、龙马湖公园、芳华微马公园等网红打卡点,主要是结合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布局一定的休闲、运动、旅游、消费、服务等功能设施,推动“绿水青山”形成“金山银山”。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左;锦江绿道江滩公园;右:龙马湖公园

图源:网络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营造网红打卡地,让城市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最终实现城市品牌的塑造,目前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引导网红打卡地进行城市品牌输出,二是如何实现网红打卡地持续输出以保持网络热度,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也谈谈几点思考。


(1) 结合自身特色找准城市品牌定位,引导网红打卡地品牌输出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魅力的集中表现,关乎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所以城市应深度挖掘城市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找准自身的城市品牌,从而引导城市标志性景观、文化空间等网红打卡地的塑造,有利于快速形成城市品牌氛围。


(2) 挖掘城市自然文化资源,打造 “点、线、面”的网红打卡地空间体系

在“点”方面,采取城市地标资源等方式,并结合文化、艺术等,打造城市网红打卡点。在“线”方面,结合历史游径、绿地廊道等串联网红打卡点,形成网红景点游览路径。在“面”方面,加强城市色彩、城市家具管控,营造城市文化氛围。


(3) 建立“长新长红”的孵化和营销机制,持续输出网红打卡地

从规划管理、财税支持、城市宣传等方面探索形成一套网红打卡地孵化和营销机制。倡导更加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在某些特定区域允许适当突破规划限制。给予财税政策优惠,对于商业营运的、且符合城市品牌定位的网红打卡地给予一定的奖励。可成立专业化的城市营销团队,由宣传部门牵头,自媒体、传媒公司、旅游集团的专业人员构成,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网红打卡点开展城市营销。



|文图提供|

西南分院


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老城市新活力|解读“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赞(0)